[size=3][转贴]
基督禅与佛教自觉
——李四龙
2009年07月02日 佛教在线
20世纪60年代初,天主教召开“梵二会议”、主张宗教对话,当时,西方的天主教徒开始酝酿如何能把禅与灵修相结合。1971年,耶稣会士乔史顿(william Johnston)发表专著《基督禅:冥想之道》,这部像是作者内心独自的著作,首次提出“基督禅”(christianZen)的说法。时至今日,这个说法已有近40年的历史。但这并不代表一种新的禅修方法,基督禅是为基督徒而设,并不是让他们放弃基督教的信仰,而是要让他们多一种适应现代社会的信仰方式,强化他们对天主、上帝的领悟。
在传统的东亚社会,佛教并不热心传教,甚至有些“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味道。然而到了欧美国家,从铃木大拙(1870一1966)开始,佛教一反常态,积极弘法。“基督禅”的出现,一方面是天主教徒主动学习禅法的结果,同时也是现代佛教主动弘法的结果。特别是在最近的半个世纪里,佛教与基督教一起探讨现代社会共同面对的时代问题,进行有意识的宗教对话,促成了当前西方的“参与佛教”(Engaged Buddhism)。以禅宗为代表的中国佛教、日本佛教,缘此着手“本土化”的实践,在西方国家兴寺造像,涌现了一批“洋和尚”,开办禅修中心,参禅传法。
本文在解释何谓“基督禅”之余,试图说明:“基督禅”的出现,刺激了欧美国家的“佛教自觉”,也就是佛教在现代社会的主体意识,表现为现代僧团的弘法主动性,以及亚洲佛教在西方社会的本土化实践。
全文见 http://www.fjnet.com/fjlw/200907/t20090702_126833.htm[/siz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