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滋神沐灵苑 >> 文章 >> 出路的探索 >> 生命的感悟 >> 正文
生命哲学:关注内在、能动的人文价值     
生命哲学:关注内在、能动的人文价值
[ 作者:姚国华 | 转贴自:搜狐读书频道 | 点击数:1559 | 更新时间:2005-02-10 | 文章录入:华灵子 ]

  ●生命哲学:不是一面新旗帜,而是一种古老视角,针对主流机械论思维,关注内在、能动的人文价值

  理解世界的普遍性与人的特殊性,需要一种贯通所有对象的尺度。有两种对立取向,分别把各种对象解释为两种实体:

  一是唯心主义-目的论思维,基于人的猜想、直觉、体验,把世界视为一种或多种有灵性、有目的的实体的展现,神灵的原型源于人的灵魂,这是原始神话,多神教,一神教的共同方式。

  二是唯物主义-机械论思维,自然科学的分析、还原方式,是把活的有机体分解成简单的构成要素,把杂多的生命现象分解成简单的原子事实,以实证方式总结出规则与规律,予以解释。

  几个世纪以来,自然科学给人们揭示了一个结构明朗、规律简单、轨迹线性的世界图景,其智慧容量,知识积累,说服力度,运用效率,令人叹为观止。但是,我们对于生命深层的问题,尤其是人类自身的奥妙,还远未解开。

  在中国传统的直觉思维(唯象思维)里,生命是最高的意象。历史变迁与四季变化一样合乎常理,朝代的更替与生老病死一样自然。国家是一个大生命体,当它顺应天理民心,就能风调雨顺,国泰民裕,长治久安。相反,如果违逆天理民心,就会有天灾人祸,国破家亡,改朝换代。人生的奋斗更是基于内心的修养,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圣外王之道。

  老子描述的宇宙演变方式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盘古开天地”的传说,把宇宙生成描述为鸡蛋孵化一般的生命过程,盘古这个大生命死后,其躯体分别成为日月山川草木虫鱼;庄子说“性者生之质也”;告子说“生之谓性”;《易传》里有“生生之谓德”,“天地之大德曰生”。这种“天道生机主义”,把宇宙和人视为生命的自行演变。

  本来,希腊第一个哲学家泰勒斯用流动的水来解释万物,有万物有灵论的倾向。赫拉克利特把整个世界看作燃烧着的一团活火,也是强调宇宙的生机。只有到了德谟克利特,才用原子及其必然性来解释万物,灵魂也是精致的原子。在柏拉图的理念论和亚里斯多德的四因说里,超越现实的理念、形式本身具有着动力和目的。在中世纪基督教那里,宇宙的生命就是上帝,它创造万物,用泥土捏出人形,从外部给人以灵魂,它是万物永恒的本质,最高的目的,又是无所不能的动力。

  近代西欧工商业文明重新复兴,机械唯物主义在各个有限的认知领域形成主流,分析思维和实证方式瓦解了人们关于生命的整体性与有机性的经验,植物是机器,动物是机器,人也是机器,整个世界都是物质零件构成的机器。

  欧洲内陆的人们,延续着农耕和畜牧为主的中世纪田园生活,工商业较少,朴素的生命意识较浓,机械论的思维不突出。德意志民族尤其具有反对机械的工业文明倾向,从路德开始,就重视人内心的体验,主张以内省方式建立理性的信仰,以自己生命的直觉来理解世界。把社会集团、文明进程乃至整个宇宙视为一个生命过程,这几乎是德国人不言而喻的共识。

  与希腊传统的机械论哲学,英国逻辑主义、实证主义哲学不同,德国唯心主义的思辨哲学,就是通常用“辩证法”所概括的活力论、灵魂论、目的论哲学,把对象视为有机的生命,以内部矛盾作为自身动力,自我维系、自我发展。

  17世纪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强调,构成万物的单子有不同层次的生命活力,有独立的灵魂。18世纪,施莱格尔指出,要解释艺术,就要放弃关于绝对的理论体系,建立以心灵为核心的生命哲学,按照它在人类生活中的表现,研究其内在力量与特征。

  从康德到费希特,到谢林、黑格尔的德国古典唯心主义,都是以生命的自我演化过程作为思辨哲学的原始意象,建构关于绝对理念自我发展的形而上学体系。因此,细胞学说为代表的生物学,在19世纪德国的全面发展不是偶然的。

  德国生命哲学的创始人狄尔泰指出,实证主义的机械论和唯心主义的抽象原则不能成为当代社会有说服力的世界观,如果说自然科学对规律的认识,只有通过可计量的东西才有可能,那么精神科学的每一抽象原理,归根结底都可通过与精神生活的联系获得自己的论据,而这种联系是在内心体验和对这种体验的解释中获得的——这也是释义学的依据。

  狄尔泰主张历史相对主义,认为哲学的中心问题是生命,通过人的生活体验和对生命的同情理解,就可以认识文化或历史的即生命的体现。只有以体验,以生命的充实为根据的哲学,才能洞察当代社会的本质和真理。我们所不能深透的生命力本身,包含着揭示一切认识和一切思维的联系,一切认识的可能性即以此为基础。仅仅是由于生命和经验中包含了以思维的形式、原则和范畴表现出来的联系,仅仅是由于这种联系可以用分析的方法从生活和经验中揭示出来,才存在对现实的认识。

  德国哲学家齐美尔认为,20世纪初,生命概念因为揭示了现实的文化冲突,被提到哲学的中心地位,成了一切现实和一切价值(哲学、心理学、道德、艺术等方面)的出发点。例如生产方式的产生和消失是基于经济生命力的创造和破坏作用。

  新康德主义者李凯尔特指出,自然界不是凝固的、僵死的、可用数学表述的原子集合。机械论即便在无机界也受到驳斥,非机械的“力”被引入作为一种目的性原则,部分地或整个地解释自然界。机械的物质绝对不能产生活的生命。

  本书已谈到,斯宾格勒把历史看作若干各自独立的文化形态循环交替的过程,像生物机体一样,每一种文化形态都要经历富有生机的青年期、壮年期,然后渐渐进入机械文明的衰老、死亡,文化的内在生命是这种循环基础和主宰。

  叔本华崇尚生命意志,尼采则高扬其权力意志,他们反对黑格尔绝对化的理性生命,强调个体自身的自由意志。

  海德格尔反对一味地以外在的、分析的尺度施以理性控制,主张人与存在沟通,把对象看作与人相关的东西,从物化状态中超越出来,以诗意地、审美的方式栖居于大地上。以下还要谈到马克思、柏格森、贝塔朗菲,都是典型的生命哲学思维。

  在基督教的普遍信念前提下,机械论的分析思维造成了工业文明的进步。而在工业文明的现实面前,德国人的整体主义思维形成了强大的民族精神,他们借助文教优先的道路,完成了国家的政治统一,经济飞跃。但是,高度统一的民族理念抑制了个性的自由发展,它与工业消费文明的尖锐冲突,给20世纪的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准备了温床,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本书提出文化战略,也要警惕的倾向:以一种意识形态文化造成狂热的政治运动,如同20世纪分别从极左和极右两个方面影响世界的苏联式社会主义和德国式纳粹主义。当然不能因为存在这种危险,就一味朝机械论的极端上走。在当下以西方为中心的全球化格局里,中国古老的生命哲学早已被打破,我们内心被强大的外部力量撕裂,陷入被动、简单、浮躁之中,不能作为生命主体支配自己的内在冲动,凝聚成现代民族精神。

上一篇文章:开悟之门
下一篇文章:生命哲学的思维特点:立足于内在性、目的性、统一性
   发表评论 | 告诉好友 | 打印此文 | 关闭窗口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 为之而震撼!--所以我永不杀…[700]
· 联合国官员吁为拯救地球 少…[684]
· 视频:遏止全球暖化的「三…[719]
· 视频: 全球气温上升6度之后…[672]
· NASA SOS[684]
 
· 佛学唯识论与精神分析学[831]
· 感染当下大家庭的温暖、光…[1029]
· 度己度人度生灵度亡灵,给…[1034]
· 舍气度之局限,得志量之恢…[1377]
· 常留三分余地与人设想[1443]
 
· 华灵子生命哲学(原创,推…[13859]
·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生命是…[1505]
· 摆脱外在的约束和异化,追…[1417]
· 生命哲学的思维特点:立足…[1380]
网友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查看关于此文章的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