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滋神沐灵苑 >> 文章 >> 出路的探索 >> 生命的感悟 >> 正文
一种文明,物质是外壳,精神是内核     
一种文明,物质是外壳,精神是内核
[ 作者:姚国华 | 转贴自:搜狐读书频道: 人文思维的生命哲学背景 | 点击数:1203 | 更新时间:2005-02-10 | 文章录入:华灵子 ]
一种文明,物质是外壳,精神是内核,两极一体;此外,并无所谓“两个”文明

  多年来,精神文明建设挂在口头上,不能说没抓,不是经常有这样那样的成果么?可是社会文明状况总在滑坡,每况愈下,不知何时滑到底。实际操作流于形式,根本不是一个抓与不抓的问题,也不是一手软与一手硬的问题。这种精神文明源于一种过时的意识形态,一种期待别人相信,明知别人不信,也得喊下去的空洞语言,这离真正的精神文明很远。

  第一,并不存在所谓“两个”或“两种”文明。物质与精神是高度抽象的哲学范畴,把人类文明分析为物质与精神,这只有认识方法的相对意义。套在具体的社会领域,将人与社会的事务莫名其妙地分裂两张皮,会造成似是而非的结论。

  一个活的文明,载体是物质,灵魂是精神。两者本来内在地、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是一个整体的两个方面,两种呈现,而不是一实一虚的两个东西。所谓“物质文明”并不是僵死的物质,而是人类精神文化创造和生产的物质成果。有形的物质之所以是文明,是因为它是人的智慧、目的、情感与劳动的产物,是能为人所需要、使用、寄托、消费、体验、感觉的对象。

  所谓“精神文明”也不是虚幻的,而是在情感、思想、意志世界里构建的内容,与现实世界有联系并具有现实力量。精神也是以肉体生命及其物质代谢为载体的,是在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实践中形成的,离开物质现实的精神文明也不存在。

  第二,扯到物质与精神,会落进庸俗唯物论的陷阱里:物质是本原、基础、前提、决定性、支配性的,精神是机能、反映、反作用、被决定、附属性的。于是有一种不言而喻的逻辑:一方硬一方软,“精神文明”便无足轻重了。

  物质文明就是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就是法律、道德、文艺、体育及意识形态之类的大杂烩,这两大块表面上要结合,实际上是没有内在联系;前面一块是中心,后面一块是配套的;更有甚者,将文化建设当成一种摆设,让经济建设来唱戏。

  背负着早已熟透的农业文明包袱的中国人,生命在千年停滞中萎缩,凝固在低层次的物质层面。根深蒂固传统观念,受到苏联机械唯物主义和西方消费主义的双重加强,认为人活着首先要吃饭,有了剩余后,才“知礼节”、“知荣辱”或“思淫欲”,精神就是虚荣心、权势欲、自负感的满足,文化只是物质享受的多样化、排场化、高档化,文明是人与人的共同享乐。

  在急功近利的政治与经济运动中,人们缺乏全面的精神自由,没有深刻的反思与创造背景,马克思主义固有的文化内涵被教条主义所抑制;西方文明精神内涵难以传达,或者被扭曲,只有其物质层面成为的机械模仿与竞争的对象。

  第三,文明与文化两个概念,存在着微妙的区别。文明一般是人的生活方式、形态及物质成果,是文化的外在结果、物化载体及形式。文化则是文明背后的精神内涵,是人的自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核心,是人们生活的内在依据。

  人类实践造就文明。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精神对物质的作用。物质是外部刺激、条件、原料,精神则是内在理想、目的、动力。物质文明是人类创造的躯体、外壳、载体、结果,其价值在于人赋予的文化内涵,其生机源于人的精神参与,被使用、被激化、被改造,否则它只是僵尸、空壳、噪音、垃圾,甚至是操纵人的异化物。精神文明是人类生活的灵魂、核心,它要有物质的维系、承载、刺激和支撑,精神创造力的实现就是外化为物质的过程,否则只是空穴来风、空中楼阁。

  近年,“文化建设”观念开始替代精神文明口号,人们从经济、政治、文化三方面理解人类文明,突出协同发展的关系。但是,人们往往孤立谈文化建设,把群众的头脑设定为空白、简单状态,用某种既定的思想体系(西方舶来的,传统留下的,各种意识形态教科书上的)输入其中。一部分人以主动的目的设计、制造文化消费品,供应给另一部分被动需要的人。

  然而,真正的文化是人们对人生与世界的感悟、理解、探索、创造的过程。文化建设以人与社会本身的发展为目的:

  首先,充分思想和表达,获得生活所需要的知识和智慧,提高自己的内在素养和创造能力,提升现实生存的品质;

  其次,建设理性、自由、平等、坦诚、超越、宽容、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文化环境,赋予公共生活以秩序和法则;

  再其次,基于每个人心灵的体验、信念和理想,进行交流、沟通与对话,相互间带来精神的充实和感情的愉悦;

  最后,认识、反思自己,走出本能需要,超越既定现实,追求自由境界,创造和更新自我世界。

  文化建设需要借助于外在手段和途径,讲究客观效果。但文化不只是物质生活方式、手段及其附属品、象征物的占有,不是服从于任何外在目标的某种模式的推广与普及。政治、经济手段只有在服从于更高的文化价值,如宗教信仰、政治理想、民族忧患、人类和平等目标时,才具有文化的意义。如果文化只是被制造、复制、扭曲、利用的工具,没有自由的创作、创造、表达、超越,那么社会就会充斥着假大空的形式主义、教条主义、功利主义,充斥着愚昧、盲从和腐败。

  当宗教成为教会的幌子,当儒学沦为专制王朝的官方学术,当主义变成利益集团的权力话语,当外来的、传统的文化资源卷进市场炒作时,文化便由心灵信仰、精神追求、实践准则,褪变为骗人教条、粉饰包装、玩世不恭、逢场作戏。

  文化工具化的泛滥,带来的是民族精神深处的浩劫。

  社会生活是在精神文化的支配下展开的。人要自主地选择自我,实现自己的尊严,要在交往中获得他人的认同,要有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同情、友谊和爱心,还有对于事物的好奇,对于生命价值的思考,对于终极世界的关怀,对于真、善、美的体验。即使最基本的谋生活动也不同于动物本能的求生,取决于人的认识水平,受社会的习惯、准则、道德、法律、义务的约束。

  在社会共同体内,个人的理解力、判断力、想象力、创造力等文化素养,相互间的信任度,分工协作关系,团体内部凝聚力等文化要素,比有形资本和劳力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更大。人们把这些要素称为无形资本,它是根本不能量化的。

  现代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人的内在素养的深层建构、积淀与发挥,包括知识、智力、思想、信仰、意志、品德、情感、技能、体能、情操等方面。现代理性文化主要体现在对历史、现实及自我的反省意识、怀疑意识、精确意识、实证精神、批判意识、民主意识、忧患意识。广泛知识与多元理论的修养之上的信仰,能够防止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两个相通的极端。

http://nr.book.sohu.com/2004/06/18/58/article220605850.shtml

上一篇文章:三个感悟
下一篇文章:佛经上说做人的道理--长篇(感悟)
   发表评论 | 告诉好友 | 打印此文 | 关闭窗口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 为之而震撼!--所以我永不杀…[700]
· 联合国官员吁为拯救地球 少…[684]
· 视频:遏止全球暖化的「三…[719]
· 视频: 全球气温上升6度之后…[672]
· NASA SOS[684]
 
· 佛学唯识论与精神分析学[831]
· 感染当下大家庭的温暖、光…[1029]
· 度己度人度生灵度亡灵,给…[1034]
· 舍气度之局限,得志量之恢…[1377]
· 常留三分余地与人设想[1443]
 
· 法律的确立,既要外部的支…[1080]
网友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查看关于此文章的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