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在环境污染威胁生态系统的全球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美国海洋生物学家RachelCarson写出了《寂静的春天》,成为人类环境意识觉醒的先声,并最终导致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环保行动在全球的发展。 1996年,在世界上大型水坝越来越多,它对经济、生态、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的背景下,Patrick McCully 出版了《无声的河流(Silenced Rivers ——The Ecology and Politicsof Large Dams )》,全面分析和深刻反思了大坝对于河流生态、人类生活等的负面效应,代表了人类的环境意识在水资源方面的深化,并提出了“没有健康的流域,也就不可能有健康的社会”这一名言。 人类要延续文明,要求得持续的发展,必须终止对自然的破坏行为,并进行深刻的反思。在生态资源有限的前提下,人类未来的前途取决于我们对传统发展模式反省与改变的程度。 我们的建议 ①真正把加强西部地区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根本点和切入点,切实贯彻中央提出的实施西部大开发以生态环境建设为先的基本原则。 ②对严重破坏和影响生态环境以及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风景名胜区和世界遗产的水电建设项目,如贡嘎山人中海、康定木格措、大渡河大峡谷主景区、都江堰鱼嘴等,应尽快重新进行评估和审查,并停止在贡嘎山南坡的人中海和巴王海作进一步的项目实施。 ③我国的能源仍然十分短缺,对我国西部丰富的水能资源仍然要积极地加以开发,但这种开发不能以牺牲环境和整体的长远的经济、社会利益为代价,这种开发应当在充分考虑水资源的生态功能、环境功能和景观功能的综合开发模式下进行,彻底改变传统的“技术经济最优”的水利工程目标。水电工程项目的选择、建设和运营都要与生态系统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相适应,真正体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筹兼顾。 ④应当由国家组织对四川和中国西部水电开发的规划,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按照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效益统筹、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重新进行可行性研究和修订,并应按“大水利”的思路制定中国西部及西部各省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总体规划。在不宜进行水电项目建设的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世界遗产区、国家生态功能区以及其它需要进行保护的区域内,划定保护河段和保护流域区,禁止进行水电工程建设和其它大型工程建设。 ⑤在经过评价和论证可以进行水电建设的地段,也应制定和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将工程建设对环境的破坏减少到最小,同时应鼓励和促进水电开发商进行配套的生态经济和生态旅游项目开发。 ⑥进一步完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实施办法和细则,真正做到在重大工程项目确定之前,由国家环保主管部门委托独立于开发业主和项目建设单位之外的权威机构,进行可行性研究与评价,这种评价应有各行业和各专业的专家以及公众参与,而且这种评价结论应对项目决策有决定性作用。 专家署名: (以姓氏拼音为序) 艾南山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 曹昌楷四川省林勘院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 陈国阶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所、研究员 陈国先西华大学区域经济所所长、教授 陈隆志四川省旅游局、高级规划师 陈茂勋四川现代旅游工程研究所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陈乾康四川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教授 范晓四川省地质公园与地质遗迹调查评价中心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傅广海成都理工大学商学院、副教授 郭建强四川省地矿局区调队生态环境旅游资源调查所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 辜寄蓉四川师范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博士 李晓琴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院、博士 李钟武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所、研究员 刘炳翰西南农业大学成都教学中心校长、教授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