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滋神沐灵苑 >> 文章 >> 出路的探索 >> 思辩 >> 正文
论语别裁(上论) 雍也第六       
论语别裁(上论) 雍也第六
[ 作者:南怀瑾 | 转贴自:不详 | 点击数:3384 | 更新时间:2003-09-20 | 文章录入:华灵子 ]
论语别裁(上论)
雍也第六


    上一篇《公冶长》,是对前四篇整个学问系统,作一对话式讨论的前半集,本
篇第六篇《雍也》是和第五篇的性质相衔接起来的,也就是讨论印证的后半集。

                            闲置帝王才

    这里就讲到一个人。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
    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
    之言然。

    这篇书,同上篇以公冶长的名字来作篇名一样的,也是以学生“雍”的名字来
作篇名。《公冶长》代表修德之体;《雍也》代表进业之用。雍是孔子学生中有名
的一个,姓冉,名雍,字仲弓,比孔子年轻二十九岁。在孔门得意的高弟当中,他
认为道德学问都行的是颜回;慷慨好义、军事第一的是子路;政治、外交、经济等
等第一是子贡;另一个他最得意的学生,就是冉雍。他认为“雍也,可使南面。”
所谓南面,就是说他有南面而王,君临天下的大才。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每个国
家都怕孔子,因为他的排场太大了。一来就带了那么多弟子,而且他的弟子中,各
国的人都有,他的理想国中的各项人才也都有:冉雍可以作君王,宰相可由子贡出
任,三军统帅子路可以站出来。这情形,诸侯列国有谁敢收容孔子?他在那里一待,
谁都紧张。所以从整个历史来研究孔子,就可以知道,他之所以伟大,之所以成为
圣人,实在是起来有自。他不是没有办法,而是非常有办法,只要他头一点说:你
们干吧!问题就大了。以他的三千弟子,在春秋战国时,随便哪一个大国都吃不消,
都可以被他拿下来。但是孔子不走这条路,为什么不走这条路?这种道德修养,就
值得我们研究了。如果对当时的史料不清楚,好像孔子之成为圣人,是读书人被逼
得穷到无可奈何,才做了圣人,那就完全错了,这点值得我们特别注意。

    孔子提出来:“雍也,可使南面。”这是说冉雍这个学生有帝王之才。古代帝
王,依照传统文化观念,一定要坐北向南,一直到清朝被我们推翻以前,几千年来
都是如此。古时南北正向的房子,老百姓是不准修的,尤其在清代,老百姓如建南
北正向的房子,地方官一向上报,就要论罪灭九族的。老百姓向南的房子有没有?
有的,但是大门一定向旁偏一偏,不许正向南方。只有州、县等官府的衙门,或者
神庙可以坐北向南,其他不行。这是中国专制时代建筑方向的规矩。还有,北京的
房子,在过去绝不能高过宫殿,否则就是犯罪。所以“南面”这两个字,在古文中
往往就是称帝称王的代名词。

    我们在这两篇书上看得出来另外的一个道理。第五篇公冶长,坐在牢里犯了法
的人,孔子却把女儿嫁给他;第六篇则讲可以作帝王的是冉雍。而冉雍本来是最可
怜的人。他的父亲很不好,出身于贫贱家庭,如以阶级观念来讲,他的父亲是所谓
下等人,可是他的儿子却资质非凡。由这两件事例,可以看出孔子在中国上古时代,
那种注重阶级的社会里面,他并不考虑到这些。他只问一个青年,他个人是不是人
才,如果是一个人才,该如何就如何。所以后来他也一再鼓励冉雍。当然,冉雍下
意识中也会有一种心理——自己的出身、自己的家庭如此,难免心理上有点自卑感。
孔子就告诉他,不必要存有这种心理,一个人要靠自己站起来。所以这两篇书,第
一个提到的人,都是在困苦艰难中,由孔子的培养,学问德业才能有所成。

    说到冉雍,他有一天提出一个问题来问孔子,讨论到子桑伯子这个人,在《庄
子》这部书中也曾经提到过,他非常豁达。在秦汉以后的文化中用豁达这两个字,
很有内涵。《史记》上写汉高祖,也有这种字句。达者指度量的宽大,讲得好听点
是豁达;讲得难听点,就是“吊儿郎当”,一种满不在乎的态度,穿衣服领带都打
成歪的,扣子也扣不好,说不定领子也经常翻起来。这个样子,也有一半像豁达—
—不在乎。子桑伯子,就是一个这样的人。

    豁达的人往往太简。关于这个“简”字,值得研究了。我们须要特别了解:孔
子经常提到的“简”,就和老子所提到的“俭”,观念是一样的。这两个字的定义,
在古文中几乎完全是一样。只是两个字的表现不同而已。孔子说子桑伯子从简,一
切都是简化,近乎豁达,批评得简单明了。那么冉雍就提到他的思想了。他说做一
个领导人“居敬而行简”,如果对一件事——处事,对一个人——待人,都是敬重
的心理,事情自然就可以简化。这样来处理老百姓的事情,和一般社会的事务,就
对了。如果说内心的精神,没有尊重这件事情,没有重视行政组织,没有“敬业”
的心理,只是满不在乎,以此来标榜简化,以简化的目的来实行简化,就变成一种
权术、一种手段,就不是政治的道德,这样就未免过分简化。在我们历史文化上,
做领导人的,要注意所谓“上有好者,下必甚焉。”上位的人,爱好一件事或一种
动作,标榜一事或提倡某一点,下面的人就群起效颦,做得更热烈、更过火了。孔
子听了冉雍的话,马上就说,你的话对,我一时说错了。由此也可看出孔子的民主
态度及教学精神的诚敬之处。

    下面又提出一个最有名弟子的重要问题。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鲁哀公问,你学生中,哪一个能真正续承你的学问?最好学的是谁?孔子说,
只有颜回。他认为继承学问道统的是颜回,不一定有帝王之才,却有师道的风范;
而冉雍则有君道之才。颜回足为人师的学问德业在哪里呢?“不迁怒,不贰过。”
但是“不幸短命死矣。”可惜已经死了。“今也则亡”,现在就没有了。“未闻好
学者也”,再也找不到第二个好学的人了。从这段话又证明了我们的一个观念——
学问并不专指文学知识。

    现在要讨论的是“不迁怒,不贰过。”这六个字我们一辈子都做不到。孔子也
认为,除了颜回以外,三千弟子中,没有第二个人了。凡是人,都容易犯这六个字
的毛病。“迁怒”,就是脾气会乱发,我们都有迁怒的经验。举例来说,我们最容
易迁怒的是自己家人,在外面受了气回家,太太好心前来动问:“今天回得那么晚?”
于是对太太:“你少讨厌吧!”这就是迁怒了。其实并不是骂太太,是在外面受了
气,无处可发,向太太迁怒了,所以我们有时候对长官、对朋友也要原谅。很多人
挨了长官的骂,仔细研究一下,这位长官上午有件事弄不好,正在烦恼的时候,你
再去找他,自然挨他的骂,这是被迁怒了。处理事情也是这样,我们看到历史上,
有些人做了历史的大罪人,就由于迁怒。有的因为对某一个人不满意,乃至把整个
国家拿来赌气赌掉了。不迁怒真是太难的事。

                        当皇帝的能受气

    我们讲两个故事: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德国的名宰相俾斯麦与国王威廉一世是对有名的搭挡。
德国当时会强盛,不但是俾斯麦这个首相行,同时也因为有这个宽容大度的好皇帝。
威廉一世回到后宫中,经常气得乱砸东西,摔茶杯,有时连一些珍贵的器皿都砸坏。
皇后问他:“你又受了俾斯麦那个老头子的气?”威廉一世说:“对呀!”皇后说:
“你为什么老是要受他的气呢?”威廉一世说:“你不懂。他是首相,一人之下,
万人之上。下面那许多人的气,他都要受。他受了气哪里出?只好往我身上出啊!
我当皇帝的又往哪里出呢?只好摔茶杯啦!”所以他能够成功,所以德国在那时候
能够那么强盛。

    另外一个故事。朱元璋的马皇后也是了不起的人物。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有
一天在后宫廷与皇后谈笑,两个人谈得高兴,朱元璋突然拍了一下大腿,高兴得跳
起来说:“想不到我朱元璋也会当皇帝!”手舞足蹈,又露出了他寒微时那种样子,
这是非常失态的。当时还有两个太监站在旁边,他没有留意到。一会儿朱元璋出去
了,马皇后立即对那两个太监说:“皇帝马上要回来,你们一个装哑巴,一个装聋,
否则你们两人都会没有命了,记住,听话!”果然,朱元璋在外面一想,不对劲,
刚才的失态,将来给两个太监传了出去,那还了得。于是回到后宫,一问之下,两
个太监,一个是哑巴,不会说话;一个是聋子,没有听见,这才了事。否则这两个
头岂不掉下来了?所以马皇后也是历史上一个有名的好皇后。

    这就讲到人生的修养与迁怒,一点事情不高兴,脾气发到别人身上,不能反省
自讼。尤其是领导别人的,要特别注意。

    第二点最难的,“不贰过”。所谓贰过,第一次犯了过错,第二次又犯。等于
我们抽烟一样,这次抽了,下决心,下次再不要抽,可是到时候又抽起来了。再犯
同样的过错,这就是“贰过”。孔子说只有颜回才能做到“不迁怒,不贰过”这六
个字,人们真能做到如此,不是圣人,也算是个贤人了。“迁怒”的意义发挥起来
还很多,总之,我们作人做事,要尽量注意“不迁怒,不贰过。”那么,“虽不中,
亦不远矣。”

    事实上,我们所讲的“不迁怒,不贰过”,只是其中的一小点。如果认真地研
究起来,这两句话是概括了全部历史哲学,也概括了人类的行为哲学。人若真能修
养到“不迁怒,不贰过”,那是太不容易了。所以孔子再三赞叹颜回,是有他的道
理。

    譬如我们说“怨天尤人”,就是迁怒的一例。一个人到了困难的时候怨天,这
是普通的事。说到“怨天”,如韩愈所说的,一个人“穷极则呼天,痛极则呼父母。”
这是自然的现象。又如司马迁《史记》中对《离骚》的评论:“夫天者,人之始也;
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澹,未尝不
呼父母也。”这里所指的“穷”,并不只是没有钱了才叫作“穷”。一件事到了走
投无路的地步,就叫作穷。此时往往情不自禁地会感叹:“唉!天呀!”身上受了
什么难以忍受的痛苦,往往就脱口而出:“我的妈呀!”这是一种自然的反应。人
到无可奈何的时候,心理上就逃避现实,认为这是上天给我的不幸。“尤人”,就
是埋怨别人、诿过于人,反正是“我没有错”。古时平民文学中有一首诗说:“作
天难作四月天,蚕要温和麦要寒。行人望晴农望雨,采桑娘子望阴天。”像这样,
天作哪一种天才是好天呢?作天都难作,何况作人?所以一个人为朋友效力,受人
埋怨,是难免的。尤其领导的人,受人物议,更是必然。所以老子说:“人法地,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句话,也就是包含了要我们效法天地广大包容的气
度。

    至于“不贰过”这层修养,比起“不迁怒”的操守,那是更深一层的功夫了。

    下面文章气势再转,更见《论语》编排之曲折而隐含条理之妙。

                            周富济贫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
    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
    周急不继富。

    子华名公西赤,孔子弟子,少孔子四十二岁。有一次公西赤派出去做大使,这
时孔子大概在当政。冉求是公西赤的同学,他因为公西赤还有母亲在家,于是就代
公西赤的母亲请求实物配给,也就是请拨一笔安家费。孔子说,好,给他一釜。“釜”
是古代度量衡的单位,六斗四升为一釜。这是米谷的成数,数量不多,所以冉求为
他“请益”。冉求为同学说话了,老师,一釜少了一点,给他增加一些吧!于是孔
子说,好吧!加给他一庾。庾是古代容量的单位,十六斗。等于说孔子原来给他五
万元,现在又增加了八万。大概当时冉求是在孔子那里当总务,“一朝权在手,便
把令来行。”为了同学,不管孔子的意见,另外自己一批给了五秉。当时十六斛为
一秉,现在来说,数字相当大,好像一下子给了三五十万了。事后,孔子知道了,
但是并没有责怪冉求;这也是一种教育。当然现在做官就难了,以前做官,讲情、
理、法,除了法律以外,还要合理、合情。不像现在的时代精神,以法治为主,专
讲人事法规与人事管理,往往无法兼顾情理。冉求对于这件事情的处理,孔子如果
专讲法令,那冉求是不对的,很可能要撤职查办。但是孔子没有追究,他始终站在
教育的立场上说:“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袭。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意思是对学生们说,你们要知道,公西赤这次出使到齐国去,神气得很;坐的是第
一流的交通工具,穿的是第一流的行装。等于现在西装几十套,皮箱几十口。他有
这许多置装费,额外津贴,尽可以拿出一部分来给他妈妈用。我们帮忙别人,要在
人家急难的时候帮忙人家。公西赤已经有了办法,再给他那么多,不是成了锦上添
花吗?这是不必要的。这也就是所讲“求人须求大丈夫,济人须济急时无”的道理。

    不过我们经常会感觉到助人是件很难的事,这牵涉到社会心理问题。比如有一
个朋友,又穷又病,于是替他找些朋友出钱治病。同样是这人的事情,去找了一位
朋友三次,第四次以后,就要找别的朋友了。有时为了周人之急,我们可以要求别
人:“再来一次!”但别人的答复说:“今天实在不行。”我们也许可以勉强的说:
“这一次算我要的!”这就等于硬上了。但是某人一死,朋友们又很热心地出钱出
力帮忙买棺材了。有时候碰到这种情形,真使人有很大的感慨,也感觉很奇怪。当
某人生前有急难的时候,替他奔走,找人帮忙还不大顺利。而他死了以后,大家又
这样踊跃帮忙,同情他,可怜他穷病得死了。这种心理用在某人生前多好呢?把准
备给他死后买棺材的钱,在他生前多出一点医药费好不好呢?这都要仔细思量。所
以说,道德行为,又该怎样讲呢?研究下来,还是应该“济人须济急时无”,比较
重要。孔子说“君子周急不继富”,已经有了的人,就不必再给他了。

    从公西赤的事件看起来,好像孔子当主管时,对于财政的管理是比较紧缩的。
但是接着这一节书连下来,便讲到另一件类似的事情,证明孔子对于财务并非悭吝。

        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原思名宪,字子思,孔子的学生。他在孔子过世以后,就辞官归隐江湖。子贡
后来相卫的时候,因为很佩服他,特别去看他,结果被他刮了胡子。子贡去时,排
场很大;原宪故意装扮成一个乡巴佬,穿了破旧的衣服会见子贡。见面以后,子贡
说:“你生病了吧?!”原宪说:“我没生病。我没有钱,只是穷;学道而不成,
才是病。像我这样子是穷,而不是病。可是你学了夫子之道,看你今天这个神气、
派头……。”虽然把子贡弄得下不了台,不过由此也可见原宪的侠义气概。孔子当
政时,“原思为之宰”,这个“宰”是家宰,以今天的职务来说,相当于总务。孔
子“与之粟九百”,这个九百的数字,到底有多少,无法考据,总之很多。“辞”,
他不要那么多,希望减掉一点。但是孔子说,你不要推辞,你用不完可以周济那些
贫穷的亲戚、朋友。

    这一节是记载孔子出仕当政时,两个不同的态度。公西赤外放当大使,同学帮
忙,要求多发一点安家费,孔子认为并不需要;而原宪经济状况较差,当他为孔子
当总务的时候,孔子把他的待遇提得特别高。原宪不要,孔子却反而劝他收下。从
这个故事,我们看到孔子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的风范。除了是长官的身份之外,
还身兼父母、师长之责,随时以生活中的事例来教育学生,这也就是后世儒家所该
效法其教化精神的重点之处。

                          天生我才必有用

    由此又讲到对仲弓的直接教育。仲弓就是冉雍,本篇的主角,孔子最得意的学
生之一。本篇第一句话,孔子就说他有当皇帝的才具——“可使南面”。前面我们
曾经介绍过仲弓贫苦的出身,他父亲当时的名誉也并不高明,大概各方面都很不如
意。但这做儿子的,却才德出众。因此孔子全力提拔这个学生,给予特别培养。

        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蛉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他劝冉雍心理上不必有下意识的自卑感。“犁牛”是一种杂毛牛的名称。现代
畜牧中,荷兰来的杂毛牛算是好品种。但在古代这种杂色的牛,除了耕种,没有什
么其他的用途。尤其在祭祖宗、祭天地等庄严隆重的典礼中,一定要选用色泽光亮
纯净的牛为牺牲。但这条杂毛牛却生了一条赤黄发亮,头角峥嵘的俊美小牛。虽然
杂毛牛的品种不好,但是只要这头小牛本身条件好,“虽欲勿用”,即使在祭祀大
典中,不想用它,“山川其舍诸?”山川神灵也不会舍弃它的。山川在往古和春秋
时代,有时代表神只。在这里,孔子是说天地之神,也一定启示人们,不会把有用
的才具,平白地投闲置散的。这也是告诉仲弓,你心里不要有自卑感,不要介意自
己的家庭出身如何,只要自己真有学问,真有才具,真站得起来,别人想不用你,
天地鬼神都不会答应的。

    上面讲了冉雍的才,下面就提到颜回的德了。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这个仁字是讲内养的境界,是前面《里仁》篇所讲的仁之体。也就是孔子告诉
曾参的“吾道一以贯之”的仁的境界。这方面目前还没有加以说明,以后有机会再
详细解说仁的修养。现在我们把“仁”的问题暂时搁一下。孔子说颜回能把仁的境
界一直保持上三个月。至于其他同学们,只是偶然地“日月至焉”而已。或是一天
有一次仁的境界,或是几天有一次,或者一个月有一次,现在我们姑且不谈这个“仁”
的修养,先反过来体会一下自己的情绪:我想大家都有这种经验,心情好的时候,
即使碰到问题,碰到困难的事,心情也是非常好,不会受到外境的干扰。但是好景
不常,情绪坏时,芝麻绿豆的事都会惹得一肚子闷气。要说连续三个月不冒一点火
气,这步修养已经难得了,更何况“三月不违仁”。由此,我们不难了解为什么孔
子一再赞叹颜回这个得意门生了。

    讲了内在的修养以后,下面讲到外用。

                           各有千秋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
    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
    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季康子,鲁国的大夫、权臣。有一天向孔子打听他学生的才干。孔子一一作答。
由此我们可看出这些学生们的性格,同时也可看出孔子认为从政所必备的学养。季
康子首先问起有军事统帅之才的子路,是不是可以请他当政?孔子说子路的个性太
果敢,对事情决断得太快,而且下了决心以后,绝不动摇。决断、果敢,可为统御
三军之帅,而决胜于千里之外。如果要他从政,恐怕就不太合适,因为怕他过刚易
折。

    季康子接着问,请子贡出来好不好呢?孔子说,不行,不行。子贡太通达,把
事情看得太清楚,功名富贵全不在他眼下。聪明通达的人,不一定对每件事盯得那
么牢。比如说桌子脏了,擦一下好不好?通达的人认为擦不擦都是一样,因为擦了
又会脏,不擦也可以。如果有人说一定要擦,通达的人说擦也可以,擦了总比较干
净,那擦就擦吧!总之,把事情看得通达,像这样的人,往往可以做大哲学家、大
文学家。因为他有超然的胸襟,也有满不在乎的气概。但是如果从政,却不太妥当。
也许会是非太明而故作糊涂。

    说到这里,想起一个笑话。当然在正史上是没有这段记载的,只是一个笑话。
传说孔子周游列国,被困在陈蔡之间。有一天学生出主意,说大家太饿了,前面有
一大户人家,去借点米来。最初是子路自告奋勇前去敲门。出来一位老头子,问起
是孔子的学生来借米,于是写个字叫他认。认出了,不必借,免费招待全体师生的
食宿,如果认不出,一粒米都不借。子路一想,我们跟夫子专门学文学,还有什么
问题。于是满口答应了这个条件。老头子就写“真”这么一个上“直”下“八”的
字让子路认。子路看了后说:“这是真字嘛。”老头子听了,把门一关说:“你回
去告诉你老师,不借。”子路纳闷地回来报告孔子,孔子听后对子路说:“我叫你
不要去,你偏要去。这个年头,饭都没得吃,你还‘认真’干嘛?”子夏听了,便
自告奋勇再去借米。到了那家,自我介绍是子路的同学,也是孔子的学生。那个老
头子还是写先前那个字给子夏认。子夏心想,刚才子路吃了瘪,于是答一个反义字,
对老头子说:“这是‘假’字嘛!”老头子听了把门一关说:“你更不行。”子夏
回来把经过一讲,孔子听了叹道:“你这个人真糟糕,作人有时候也要‘认真’的
呀!”

    这就是说两边都做得通,表面看来,就称为达者,谈到这里,同时又想到陶渊
明的《归去来辞》和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也是“达”的一字范围。当时五斗米
的数字很大,等于现在一万上下的月薪。可是陶渊明不干,回家去了。不过只有他
才做得到。过去,我们中国人有句老话:“不干,不干,回家去吃老米饭!”折腰
就是行个礼,鞠个躬嘛!不是真把腰折断了,半斗米都干。试看陶渊明《归去来辞》,
他门前可以栽五柳,起码要五十多坪地,拿到现在可以盖栋四层楼,还可以发笔财。
我们现在在工业社会里做个小市民,房子是租来的,前面连一棵芭蕉都种不下,不
要说五柳了。他说“携幼入室,有酒盈樽。”过去在大陆上的人家,自己酿得起酒
的,起码是中产阶级的家庭了,他当然可以在家吃老米饭。“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试看他的房子,空地有多大,好像是台北市的新公园一样,竟有三条大路都荒芜了。
种竹卖笋也可卖他几千块钱一个月,他当然不为五斗米折腰。由此可见,陶渊明是
有资格作个通达的达人。

    所以孔子说子贡通达,但是达者不一定肯从政了。

    季康子再请教冉求是否可以从政。孔子说,冉求是才子、文学家。诗、词、歌、
赋、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打高尔夫、跳现代舞都能来。名士气味颇大,也
不能从政。

    换句话说,如果把他们三个人凑合起来,不愧是大政治家的材料。为什么呢?
具有刚毅果敢的精神,这是子路的长处;但还要有宽大的胸襟,也就是所谓任劳任
怨的气度,这就要子贡的达。任怨尤其难;当一个计划、一个政策没有实施以前,
如有人骂你混蛋时,只好低下头让他叫骂,等做出成果再说。当然,真做成混蛋就
要命了。同时要见闻渊博,知识丰富,多才多艺。这“果、达、艺”三个简单的字,
包括了那么多,由此可见政治家还须兼备艺术家、诗人的修养才行。

    从另一面看,季康子问到这三位学生,孔子都不放行,也是因为季家当时在鲁
国为权臣,气势嚣张跋扈,孔子不愿让自己学生去插上一脚。当然在学生这方面也
不会愿意去。所以他故意推辞掉,虽然所讲的都是事实,但是如果说他们不能从政,
却也不尽然。子贡后来相卫,每次主政,国际局势就摆平了。当时时代之乱,比现
在有过之而无不及。子贡有这样的才具,而孔子为什么硬说他不行呢?实际上是孔
子当时看这些学生都可以独当一面,无奈季康子这个老板不对路,所以连

[1] [2] [3] [4]  下一页

上一篇文章:论语别裁(上论) 公冶长第五
下一篇文章:论语别裁(上论) 述而第七
   发表评论 | 告诉好友 | 打印此文 | 关闭窗口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 为之而震撼!--所以我永不杀…[754]
· 联合国官员吁为拯救地球 少…[736]
· 视频:遏止全球暖化的「三…[768]
· 视频: 全球气温上升6度之后…[722]
· NASA SOS[743]
 
· 佛学唯识论与精神分析学[887]
· 感染当下大家庭的温暖、光…[1075]
· 度己度人度生灵度亡灵,给…[1089]
· 舍气度之局限,得志量之恢…[1431]
· 常留三分余地与人设想[1498]
 
· 于丹《论语》心得 人生之…[934]
· 论语别裁(上论) 子罕第九[11887]
· 论语别裁(上论) 泰伯第八[11676]
· 论语别裁(上论) 述而第七[12104]
· 论语别裁(上论) 公冶长第五…[10558]
网友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查看关于此文章的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