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滋神沐灵苑 >> 文章 >> 出路的探索 >> 思辩 >> 正文
论语别裁(上论) 雍也第六       
论语别裁(上论) 雍也第六
[ 作者:南怀瑾 | 转贴自:不详 | 点击数:3387 | 更新时间:2003-09-20 | 文章录入:华灵子 ]
水。”知者的快乐,就像水一样,悠然安详,永远是活泼泼的。 “仁者乐,山。”仁者之乐,像山一样,崇高、伟大、宁静。这是很自然的道理, 不是我故意作此解释的。 为什么不是我故意的?再看下文就知道,他说知者的乐是动性的,像水一样。 仁者的乐是静性的,像山一样。这不是很明白吗?硬是断章取义,说“知者乐水” 是喜欢水,“仁者乐山”是喜欢山,这是不对的。有些人的学问修养,活泼泼的, 聪明人多半都活坡,所谓“杨柳岸,晓风残月”、“滚滚长江东逝水”就是这么个 气魄,这么个气度。仁慈的人,多半是深厚的,宁静得和山一样。所以下面的结论: “知者乐”,知者是乐的,人生观、兴趣是多方面的;“仁者寿”,宁静有涵养的 人,比较不大容易发脾气,也不容易冲动,看事情冷静,先难而后获,这种人寿命 也长一点。这是连起来的意思,千万不要跟着古人乱解释:聪明的人一定喜欢水, 仁慈的人一定喜欢山。那问题就很大了。 变了形的文化样品 下面两节,孔子感慨起当时的文化问题了。看起来是两节闲文,毫不相干的话。 研究起来,必须要配合春秋战国的历史时代。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子曰:觚不觚,觚哉!觚 哉! 讲到春秋战国时代文化的演变,齐鲁两国,无论在东西周时期,都具有核心性 的影响作用。后来的楚国、秦国,虽凭一股新兴文化的气势,左右战国时期,但始 终是以国富兵强而具有影响时局的力量而已。若论文化的渊源,仍然不能离开齐鲁。 鲁国乃周公之后,周朝武王统一天下,对老功臣,分封建国。周公的后代被封在鲁, 保存了周代文化的精神。姜太公帮助了武王统一天下,他的后代封于齐,发展出后 世道家学术的精神。换言之,姜太公一系遗留在中国的文化,可以说代表了传统道 家的文化;鲁国的文化则代表了周公这个系统,也就是形成后世儒家的文化;楚的 文化则为老、庄一系所形成的南方文化成分较多;墨子则代表宋国的文化,宋为殷 商的后代,所以在墨子的学术思想中,保留有浓厚的夏商文化的色彩。讲中国文化 史或哲学史,对这个观念应该清楚。 春秋时期,当时的文字语言并没有完全统一,交通也不便利,各国诸侯的政治 措施也有了各自为政的趋向,只是大体上还保持大同小异而已。到了孟子的先后时 期,鲁国保留的周代文化,也只剩一线命脉。那时候较为兴盛的,还是道家传统所 流衍的燕齐文化。而且齐国比较强,是经济最发达的国家,现在山东靠海这一带地 方,本来资源缺乏,因为姜太公封到了齐国,他便发展资源经济,开始制盐,不但 使齐国成了产盐区,并且渔盐之利大增,后来又经管仲的一番开展,齐国的经济更 发达,到了战国时期,他的国际地位,等于我们当年在大陆时的上海、现在美国的 纽约。所以当时孟子、荀子这些学者,都曾到齐国转一趟,好像现在的人们都要去 美国混一下一样的。这是孔子以后的事。 在孔子当时,鲁国文化,还大有可观之处。孔子的思想中,认为要把中国传统 文化保留起来,乃至于振兴起来,就要以齐国的文化为基础,再加上好的转变,就 可以到达当年鲁国的情况;再把鲁国的文化,提高一点水准,就可以恢复中国传统 文化的“道”。这是他的一个看法,一个感叹。 下面孔子又对觚发出一个感叹。觚依考据是一种四方有棱角的酒杯,到故宫博 物院,应找得出这件东西。依古人的解释“觚不觚!觚哉!觚哉!”这句话,是孔 子在感叹说,这个时代什么都变了。你看嘛,这只酒杯本来是有棱角的,现在酒杯 的棱角也磨平了!这里记载孔子有这个感叹。但是酒杯没有棱角有什么稀奇?孔子 如果看到我们现在用的茶杯还是玻璃做的,圆圆的,孔子一定要感叹,玻璃杯啊; 玻璃杯啊!我们如果连接上文看,就知道这句话的意义了。孔子说我们的文化已经 衰落了,要保持自己的传统文化,是件非常吃力的工作。除非像齐国那样,有雄厚 的经济基础,能为后代文化努力,再加重整一番,可至于鲁。鲁国的文化有这样相 当基础,能够把他再发扬光大一点,可以保持传统文化之“道”。可是他讲到这里, 正在拿着杯子喝酒,于是就近举例说,试看看,酒杯的样子都变了!什么都在变, 时代已经变了;酒杯啊!酒杯啊!他是感叹连这样一个用具、都跟着时代在演变了, 人更是永远在演变,历史是拉不回来的。这是他假借酒杯对文化演变的感叹。我曾 和朋友们谈起,不要感叹,感叹是没有用的。历史无法拉回。我们死了,下一代照 样活下去,照样又生下一代来。我们现在要尽到自己的任务,把我们所知道的,尽 量交给后一代。他们去整理,他们去发扬,那是他们的事,不要担心。一定说“人 心不古”、“今不如昔”、“世道衰微”也不见得。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历史, 每代历史有每代历史的精神。所以孔子说“觚不觚!觚哉!觚哉!”意思不单指这 个酒杯。而是说变了,一切在变,就是这样一个感叹。 君子可欺以其方 正当孔子感叹,旁边有个学生提出了问题。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 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宰我就是孔子说他“朽木不可雕也”的台柱学生,我认为他是身体不太好,而 聪明有余,德性不大够的一个人。他有一天和孔子半抬杠,也可以说是在怀疑一个 问题。他问孔子说,你天天教我们要学仁,作人做事要讲道德仁义。假使有一个人, 去骗一个有仁义修养的人说,水井里有仁义。难道为了修养仁,就听他的话往井里 跳?宰予这个话问得没有错,并不调皮,很实在的。他的意思是,老师你天天教我 们讲仁义道德,现在世界那么坏,坏人那么多,有人来骗我们井里有道德,道德又 值几毛钱一斤?要不要跳下去呢?和我们现在问:“这个社会这样坏,仁义有什么 用?”是一样的。 孔子听了以后,终于笑了。他说你怎么这样想呢?一个作学问成为君子的人, 并不是一个笨蛋,必须要晓得应变。孔子力赞《周易》,而《周易》的道理,便有 “适变”、“随时”这两个要点。要懂得时代,适合于时代。但自己要站在中间, 顺应这个变,有中心主张、中心思想。他在这里说一个君子之人“可逝也”,可以 放弃自己的终身,但“不可陷也”,绝不受人家的包围、困扰,落入陷阱之中。比 如说抛弃了一切,甚至抛弃了这个社会环境,抛弃了一生的功名富贵,绝不受困扰。 如果说没办法,受了环境的困扰,陷进去了,在无可奈何下而拿了功名富贵,然后 自说清高,那对不住,这是没有骨气,不是君子。有骨气的作法是自我牺牲,不受 困扰。“可欺也,不可罔也。”当面来欺骗可以,愿意接受这个欺骗,这是仁慈。 但如果糊涂、将就,自己根本不知道,这是不可以的。所以孔子是说,你问的哪有 这个道理?归纳起来的意思,人一定要仁义道德。这是孔子所标榜的,也就是他的 学问中心,要有中心思想,中心路线。如果这个中心思想行不通,只要认为对了, 乃至于被时代遗弃了都可以,可是如果被现实所陷没了,那是不应该的。 所以孔子在下面再加以引伸解释。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孔子说博学于文,这个文不仅是文学,而是代表了一切学术文化。以现代名词 来说,包括了文法、文理和一切知识。所以说要博学于文。博就是渊博,样样要懂, 才能成为通才。但是渊博的人,常是样样都懂,门门不通。所以先求渊博;后要求 专精。要渊博而专精,并且还要约束自己,作人处事在在合礼。孔门的思想要讲礼, 我们再三提过,礼并不是教我们行礼,而是《礼记》所包涵的文化精神。孔子说如 果做到这样,大体上人生的道路,可以走得出来,不会离谱太远了。“弗畔”,就 是没有离经叛道的意思。 冲冠一“路”为红颜 到这里引出一件事来了。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这段很妙。南子是古代的一个美女,是卫国的人。孔子在这个国家相当久,因 为卫国本来有意留孔子,把国政交给他,学生中有很多人怀疑孔子想取得在卫国的 君权。当时卫国的诸侯卫灵公,宠爱一个漂亮的妃子,就是南子。春秋战国的时候, 女子把持政权的有好几位,不过直到现在还没有看到这个问题的专书,我倒很希望 有人,如果有功夫,对这种女人把持政治的风气,列举中外的历史事例写一本书。 中外历史上,与政治有关的女人太多,几乎任何一个政权都离不开女人。常在 报纸上看到,英国的绯闻出来了,白宫的桃色新闻又出来了,全世界新闻界闹得那 么凶,我看看觉得蛮好玩的。有的学生问,怎么觉得好玩而已?我说这有什么希奇 呢?报纸上闹是另外一回事。古今中外任何一个政权,几乎没有不和女性发生关系 的。不过有些是好的女性,有些是坏的女性。和历史的整个型态都有关系,可惜的 是古代重男轻女,历史的记载没有朝此方向发挥而已。明末清初文学家李笠翁说的, 人生就是戏台,历史也不过是戏台,而且只有两个人唱戏,没有第三个人。哪两个 人?“一个男人,一个女人。” 这句话又引起另一则有名的故事:相传清朝的乾隆皇帝游江南,站在江苏的金 山寺。看见长江上有许多船来来往往,他问一个老和尚:“老和尚,你在这里住了 多少年?”老和尚当然不知道这个问话的人就是当今皇上,他说:“住了几十年。” 问他:“几十年来看见每天来往的有多少船?”老和尚说:“只看到两只船。”乾 隆惊奇地问:“这是什么意思?为何几十年来只看到两只船?”老和尚说:“人生 只有两只船,一只为名,一只为利。”乾隆听了很高兴,认为这个老和尚很了不起。 李笠翁说人生舞台上只有两位演员,一个男的,一个女的,这也是很自然的现象。 孔子当时到了卫国,南子这位宠妃正在把持政权,曾经找人告诉孔子,想见见 孔子。这是古代,不比现代外交:除了阿拉伯伊斯兰教国家外,到了一个国家,见 元首夫人,并没有什么了不起,而且还是一种习惯上的礼貌。但在古代不然,尤其 是南子这个人,名声并不好,她要见孔子,孔子并没有答应,后来有人告诉孔子, 要在卫国有所作为,非要走南子这条路线,孔子当然没有走这条路。但是孔子有一 天的确见了南子,照历史上记载,孔子见南子,南子对他恭敬万分。历史的记载, 男女相见,中间挂一幅珠帘,南子穿了国家的大礼服,在帘子里面向孔子跪拜,非 常尊敬孔子,这也是事实。 现在《论语》中记载,孔子见了南子。这一下,学生当中脾气最大的子路不高 兴了,出来在态度上大概给孔子很难堪,逼得孔子赌了咒:“你不要怀疑我啊!我 假如做了对不起人的事,给天雷打死!给天雷打死!”古人对这节书,都作上面这 样的解释。 如果这样解释是对的,试想想,我们民族文化所标榜的这位圣人,岂不太糟糕 了?见南子就有不轨的行为吗?这是不可能的。南子虽然在社会上的名誉不太好, 孔子也瞧不起她,到底她是这个国家国君的如夫人,她硬要见见,也理所当然。孔 子特别讲礼,这又有什么失礼的? 孔子见了南子出来,子路这个学生就摆脸色给他看,孔子这个“校长”也干不 下去,要辞职了,太受学生的威胁了,还要逼得孔子当面赌咒,“天啊!给雷打死! 给雷打死!”哪有这样的解释?这完全是后人塑造孔子的错误,所以孔家店被打倒 是难怪的,都是这些店员乱搞!把自己老板塑得那个怪像。就是现在,也还有人把 孔子像塑得那么呆板。孔子哪里是这样的,孔子态度本来非常活泼轻松。 孔子见南子,是事实;子路不大高兴也是事实,孔子也的确矢之。“矢之”是 很严重,等于赌咒,赌什么咒呢?问题在下面这句:“予所否者”,孔子就告诉子 路,你们的看法不对的。这里要千万注意,古人说:“万事谁能知究竟?人生最怕 是流言。”又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这就是人言可畏。又“谁人背后无人 说?哪个人前不说人?”人情世故要通达,凡事问心无愧,旁人背后怎么说不要管 他,只问自己。所以孔子是说,你们看法和我看法不一样,我所否定的,我认为不 可救药的人,一定是罪大恶极。不但人讨厌他,就是天也讨厌他,那么这种人便不 需要与他来往。 我们再看南子,是不是那种“天厌之”的人呢?南子在历史上不像夏姬,后来 的夏姬是不得了的,坏得很。我们查卫国的历史,南子没有什么大不了的错,不过 长得漂亮,卫灵公非常迷她,如此而已!政治上当时比较起来,卫国还算好的。而 且孔子周游列国,流落他方的时候,还是在卫国住得最久,卫君在卫护他,南子也 在卫护他,卫国的大臣,蘧伯玉这班人也在卫护他。所以孔子说,你们不要听到人 家胡说八道就相信了。“谣言止于智者”,有聪明有智慧的人,一听到就知道是真 的或是假的。我所认为不对的,不像你们的看法,如果真有罪大恶极的人,天意都 会厌弃他,何况人呢?你们对于南子,用不着这样不高兴。这节的意思,如此而已。 我们绝不能照旧的解释,把孔子说成像孩子偷了嘴,怕大人打那样,哪有这种事, 这是三家村学究们的见解。 接下来,孔子提到这件事了。所以我说《论语》是连成一起的,编得非常好。 讲了南子这故事,马上就把孔子的一段话引进去了。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在孔子的孙子子思著《中庸》的时候,第三章中,就引用这一句话。孔子是讲 了这一句话,孔子就中庸太难了,中庸是什么呢?讲孔子的中庸也是很难解说的, 如仁字一样,有体有用,我现在不讲中庸的体,将来有机会研究《中庸》时再讲, 现在讲中庸的作用,有些学者写文章骂中国文化,他们也是中国人,现在中国人“骂” 中国文化的太多了!真使人感慨万千,我们这个国家在五代那八九十年中,也是最 乱的,是当时认为的外族侵略进来的时代,有许多中国人变成什么样子呢?很难看, 也很坏,他们帮助外族侵略自己中国人,所以唐末司空图有一首感慨的诗:“一自 萧关起战尘,河湟隔断异乡音。汉人学得胡儿语,却向城头咒汉人。”将来百把年 以后,写我们现代的历史,可能有人也会这样写。现在骂中国文化的,不是外国人, 而是我们自己中国人。自己对自己没有搞清楚。 现在也有很知名的学人写了文章,说中庸就是马马虎虎的意思。他曲解说,张 三说对,李四说不对,而王五说对与不对没有关系,就中庸吧!这位学者竟如此解 释中庸,他们这些人对于中庸是什么,自己都没有好好的研究。 我们现在说中庸,就是能够中和的中庸之作用。我们中国文化中《易经》的道 理,是说天下的事物,天下的人物,随时随地在变,每秒钟都在变,没有不变的事。 如何能适应这个变,如何能领导这个变,这是学问的中心。同时《易经》告诉我们, 变是对立的变,任何一件事都是相对立的,有正面必有反面,有好必有坏,你说对 的,同时也就产生了不对的。一切都是相对的,在这个相对的中间,有一个中和的 道理。所以“中庸”便提到中和的作用,孔子是说两方面有不同的意见,如果有最 高的领导德业的人,使它能够中和,各保留其对的一面,各舍弃其不对的一面,那 就对了。那才是“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孔子同时感叹说:“民鲜久矣。” 一般的人,很少能够善于运用中和之道,大家走的多半都是偏锋。 把这节放在孔子见南子后面,正说明了我们刚才所说的道理。一般人对人事的 批评,要多方面注意人情世故。将来各位出去外面做事情,你的部下,你的朋友, 甚至你的敌人,对你也是一样。当骂你坏的时候,什么都是坏的,没有好的;当捧 你的时候,什么都是好的,没有坏的。但是不管捧与骂,都是有问题的。我们不要 忘记了自己的本分,自己要很清楚自己,不要为这些毁誉所动摇,要问自己真正的 作为。所以孔子在这里所讲的道理,说明了孔子见南子的真相。 此事古难全 下面等于为本篇作结论了。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 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子贡问的问题,都是中肯扼要,而且碰到孔子中心思想的要点之处。他说假使 一个人广泛地博施济众,要为整个人类谋福利事业,照现代话来说,团体、社会、 政府做的公益事业就叫社会福利。中国古代有没有社会福利思想?假使有研究社会 问题的,这个问题要注意,在中国历史文化里,好像找不出社会福利问题的记载, 事实上有没有呢?有!社会思想早有了,社会福利思想也早有了,过去都偏重在个 人做,以个人立场,做社会福利事情,这是中国人的道德修养,告诉人,有钱做做 好事,修桥铺路,再不然夏天在路上摆一些茶缸。我很小的时候就看到过。每到夏 季,家里忙得很,天天都要烧茶,大锅大锅的烧,多少里一桶,放在那里,不要钱 的凉茶,大家尽管喝。很多人家都这样做的,这些都是社会福利。中国过去的社会 当然是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由个人做社会工作,做社会福利,认为这是一种道德, 所谓阴功积德。 现代的思想,社会的福利工作,已经由政府、由社团做。时代不同,工业时代 与农业时代,是两个时代,思想也不一样。子贡讲的博施,就是讲社会福利。广博, 无条件的把东西送给人家,救济大家,让大家都得到帮助。在孔子学生中,只有子 贡敢讲这句话,因为这位老哥子很有豪气,有时不大肯作书呆子,孔子也没有骂他, 认为他很对,可是也没有鼓励他。他一边是讲仁义,一边不同意装穷,不像颜回一 样,三天吃一个便当,还是馊的,喝一口水下饱。他要做生意,他的钱很多,所以 他敢吹这个牛,假如我博施、济众,老师,怎么样?可以算得是你所标傍的仁慈吧? 孔子对子贡这个问题的答复很妙,他说,你说的这件事,太伟大了,岂止是对仁来 说,实在是永远做不到,做不尽的大事业,我也做不到,就是古代圣帝明王如尧舜 一样当权的人,也做不到。问题是在于一个人想做好事,绝对大公,很难很难,是 做不到的。所以中国的字,“公”是化“私”,这是儒家的思想。由道家演变而来 的杨朱思想,“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为也”,绝对讲个人主义,我不拔你的毛,你 也不要拔我的毛,一毛都不拔。墨子则讲“摩顶放踵以利天下”,尽量的为公。儒 家认为都不对。儒家是讲保留适度的自私,慢慢扩充到为公。我们大家要注意,三 民主义的思想,就是从儒家这个思想来的。儒家的推己及人,我有饭吃,才想到你 需要饭吃,分点给你,我们两个有饭吃才分给他,我们三个有饭吃,再分点给大家 吃。一步一步扩充。如全体都要一下子做到,不但我们做不到,尧舜也做不到。所 以孔子说子贡的理想太高了,像柏拉图的理想国一样,陈义太高了。孔子告诉他, 真正仁的人,是要自己站起来,但是要顾虑到别人的利益,使别人也站起来。 学问道德也是如此,我要作一个人,不要忘记了他也要作一个人,我想将来通 达有前途,不要忘记了他也要有前途,尤其是将来诸位如果出去做一个领导人,要 多爱部下,像待自己的子女兄弟一样替他们着想。我要利益,他们也要利益,我太 累了,同样地他们也累了。从最浅近、最平凡的当中去了解他。做到了这种地步, 就可以说找到了仁的方向,为仁找到一条可走的路了。 本篇讲到这里,结束了《雍也》一篇的连贯性,也等于对第一篇《学而》这些 道理,作一个陪衬。拿事实来证明、讨论。孔门学问中仁的应用,是推己及人,想 自己利益的时候,也替别人的利益着想;扩而充之,想到天下人的利益。仁的路就 是这样开始走的。 现在第六篇《雍也》讲完了。这六篇连起来,等于是全部《论语》中孔子师生 之间学问问答的纲要。  ------------------   亦凡公益图书馆扫校

上一页    下一页

上一页  [1] [2] [3] [4] 

上一篇文章:论语别裁(上论) 公冶长第五
下一篇文章:论语别裁(上论) 述而第七
   发表评论 | 告诉好友 | 打印此文 | 关闭窗口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 为之而震撼!--所以我永不杀…[754]
· 联合国官员吁为拯救地球 少…[736]
· 视频:遏止全球暖化的「三…[768]
· 视频: 全球气温上升6度之后…[722]
· NASA SOS[743]
 
· 佛学唯识论与精神分析学[887]
· 感染当下大家庭的温暖、光…[1075]
· 度己度人度生灵度亡灵,给…[1089]
· 舍气度之局限,得志量之恢…[1431]
· 常留三分余地与人设想[1498]
 
· 于丹《论语》心得 人生之…[934]
· 论语别裁(上论) 子罕第九[11906]
· 论语别裁(上论) 泰伯第八[11694]
· 论语别裁(上论) 述而第七[12123]
· 论语别裁(上论) 公冶长第五…[10574]
网友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查看关于此文章的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