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滋神沐灵苑 >> 文章 >> 出路的探索 >> 思辩 >> 正文
论语别裁(上论) 子罕第九       
论语别裁(上论) 子罕第九
[ 作者:南怀瑾 | 转贴自:不详 | 点击数:11817 | 更新时间:2003-09-20 | 文章录入:华灵子 ]
不问他们多大年纪,“过之必趋”, 如果要经过他们前面,一定很快的走过去。 字面是这样解释的,深一层看他的意义,为什么孔子看到这三种人神态都会变, 而且还特别记载下来,指出这是孔子了不起的地方呢?仔细研究,与心理的观念、 个人的道德修养有关。现代有一门新的学问,所谓“行为科学”,或者叫做“行为 心理学”,如果以这一种新的科学观点,来分析一个人的个性,和他作人做事的思 想才具都有关系。由此研究,就可以看出一个道理来了。 平时我们在街上看到出殡的行列,不伦不类,没有礼仪,乱七八糟,以致一般 人对丧仪都无诚敬之心,所以一般人对死者也没有什么同情之感,有时候还觉得很 讨厌。这并不是对死者不怜悯,也不是对丧家遭遇的变故不同情,实际上是社会风 气把礼仪弄坏了。以前常看见人家门前贴了“当大事”、“制中”、“严制”、 “慈制”等白纸条——现在恐怕有许多人对这些字条都看不懂了。中国的礼仪,重 视人生哲理,素来认为生死是一件大事,从出生到死亡,在人生过程中,实在是一 件大事。所以家中有人死了,便称“当大事”。“制中”就是表示在服行丧事当中。 平日称父为“严”,称母为“慈”。“严制”就是服父亲的丧制,“慈制”就是服 母亲的丧制。过去的教育里,我们对这种家庭,非常诚敬,到了他们的门口,都不 敢喧哗。这个态度有两种意义:一种是中国传统文化,对这方面素来诚敬;其次是 表示自己的同情心,同情这个家庭发生了变故。从前在大陆的农村里,如有人家办 丧事,邻居亲友都会自动去帮忙。因为孝子心情太悲痛了,所以由大家帮忙,不让 他管事。现在变成好玩的了。 还有,过去我们读书,就受这样的教育,即使自己的地位很高,官做得很大, 回到家乡,如果经过祖坟或祠堂的时候,在相距一百步以外的地方,骑马的要下马, 坐轿的要下轿,然后走路步行经过,乘船的要在船上站起来。直到离开了一百步以 外,才能再骑马或上轿,绝不可以骑马坐轿经过祖坟或祠堂的。否则要被人骂,被 人看不起。我们从小在家里,看见父母长辈从自己的面前经过,都一定要站起来, 两手还要拱一拱。我个人的经验,几十岁了,回到家乡还是如此。就是现在想起父 亲,心里还是一种敬畏之心。只是几十年来,学制改了,改成了所谓洋学堂,把这 些礼仪都废了。所以现在我们的国民礼仪,变得很可笑,中国礼仪没有了,洋礼节 也不懂。 这里就说到孔子对礼仪的重视。他看到有丧事的人,心里发生一种同情心,态 度也随之肃然。至于对第二点冕衣裳,穿制服的人,执政的人为什么这样呢?因为 执政者的制服代表了国家的体制,就等于我们现在看到国旗,自然肃敬。对于瞽者, 就是对可怜的人,范围扩大包括了残废的人,看到这种人,心里自然肃然起来。 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小动作,没有什么要紧,但是从这上面可以看出一个人学 问的修养、作人的修养到达什么程度。拿行为科学来说,一个人看见别人遭遇痛苦 的事情,而毫无同情心,甚至于像小孩子看到烧死老鼠一样,在旁拍手欢呼。试问 这是一种什么心理?孔子看到不但肃然起立,且“过之必趋”,一定走快几步,不 敢多看,这就显示他心理上的修养。 不见顶相 下面引用了颜回对孔子的赞叹: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 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虽欲从之,未由也已。 这是颜回对孔子崇敬的评论。 “喟然叹曰”的“喟”字,是叹气的意思。距今两百多年前的一位才子金圣叹, 许多人都知道他的。他对《三国演义》、《西厢记》等有特别见解的评论。他的名 字就叫“金喟”,又名“圣叹”。据说他姓张,并不姓金。他为什么取这个名字呢? 因为金圣叹出生时,他的祖父焦急地在厅中等待,当时厅上挂了一幅孔子的像,突 然听见画中的孔子喟然叹了一口气,这时丫环从里面出来报喜,说生了一个孙少爷。 他祖父心里很难过,孙子生出来,孔子在叹气,觉得这个孙子将来会有问题,所以 取名金喟,又名圣叹,这是一个传说,在此当闲话一提。 颜回赞叹孔子“仰之弥高”,就是抬头一看,越看越高。后来印度传过来的佛 教文化,对释迦牟尼也有类似的形容词。佛经上说释迦牟尼有三十二种特殊的相, 与众不同,其中有一种相名为“不见顶相”。佛教徒们研究佛经很好玩的,起初研 究,有些人奇怪,为什么看不见头顶,后来多读了书才明白。所以有人来问我,为 什么释迦牟尼会看不见头顶?我说如果看不见他的头顶,那不是佛,是妖怪,应该 打倒。实际上所谓“不见顶相”,就是“仰之弥高”的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下一页

上一篇文章:论语别裁(上论) 泰伯第八
下一篇文章:精神生活的哲学
   发表评论 | 告诉好友 | 打印此文 | 关闭窗口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 为之而震撼!--所以我永不杀…[746]
· 联合国官员吁为拯救地球 少…[730]
· 视频:遏止全球暖化的「三…[762]
· 视频: 全球气温上升6度之后…[717]
· NASA SOS[736]
 
· 佛学唯识论与精神分析学[880]
· 感染当下大家庭的温暖、光…[1072]
· 度己度人度生灵度亡灵,给…[1082]
· 舍气度之局限,得志量之恢…[1422]
· 常留三分余地与人设想[1492]
 
· 于丹《论语》心得 人生之…[932]
· 论语别裁(上论) 泰伯第八[11624]
· 论语别裁(上论) 述而第七[12047]
· 论语别裁(上论) 雍也第六[3370]
· 论语别裁(上论) 公冶长第五…[10518]
网友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查看关于此文章的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