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改革开放时代:迈出半步,还需要半步——科教兴国是不够的,应当进一步提升为文教兴国
●文教兴国战略超越改革开放的特殊模式:实现毛泽东时代与邓小平时代的伟大综合、否定之否定
●文教兴国的误区与防范:维持文化、政治、经济协调发展,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发挥人的创造力
下卷 大学重建
现实篇 文化剖析
近代中国由于急功近利,在器物层面上务实,在文化层面上务虚。因此所有重建的努力,都缺乏有生命活力的现代文化支撑。造成政法体制有外壳而无灵魂,意识形态教条化,经济生产更只有产品低劣的简单复制。
科学技术更与传统迷信、巫术划不清界限,只是盲目跟踪,没有自主创造;知识教育淹没人文教育,人的自我成长受抑制,造成知识精英人格畸形,灵魂苍白。僵化的意识形态已经解体,人的创造力反有退化之势。
第十二章 制度建设——文化前提空缺
●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弯路:器物进口→技术引进→体制改良→制度革命→文化复兴→精神再造
●改良、革命、改革主要立足于制度决定论,人们往往对制度建设必需的文化心理背景视而不见
●中国现代政党的特殊历史使命:建构非西方民族所缺乏的现代文化权威、政治支柱、经济基础
●中国现代政党崛起的沉重历史:从一盘散沙走向统一,不得不牺牲生命、财力及传统道德代价
●中国现代政党的定位:不同于西方利益集团,而是社会精英组织,以文化理想为最高政治利益
●理性地审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内在矛盾,毛泽东的文革实践、继续革命理论及其现实的幽灵
●法制的生命在于人对法理文化的认同、遵循、维护、更新;政治本位的法治建设驴头不对马嘴
●20年的法治建设抽刀断水,顾此失彼,百孔千疮;社会腐败的表面是利益与体制,根却在文化
●基层民主建设可能是伟大的开端,但如果没有文化建设相配套,可能会反弹,甚至崩溃、动乱
●在国家与个人之间,形成健全的公司企业、民间社团、市民社会,由权力管制过渡到法理约束
第十三章 意识形态——文化内涵僵化
●正如经院哲学是现代西方文化的先导,政治意识形态则是非西方民族由传统向现代过渡的文化阶梯
●毛泽东时代政治信仰与现代理性的矛盾:意识形态是文化建设的核心,但教条主义却造成思想僵化
●邓小平时代改革起点与发展趋势的相背:统一思想原则丧失活力,消费生活潜移默化瓦解意识形态
●左与右、激进与保守、集权与动乱、自由化与反自由化此消彼长的死结,是文明共性还是中国特色?
●文化建设是社会稳定的保障:不讨论,做的不说,说的不做,做与说两张皮,从长远来看是危险的
●普鲁士与沙俄两种模式:文化渗透、批评、监督是社会的解毒剂,隔阂、对峙与压制最终导致颠覆
●挖掘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文化资源,清理苏联教科书体系,从狭义的意识形态回归于全面的现代文化
●马克思“人的全面解放”的共产主义境界:并不在虚幻的彼岸,而是在人们可以身体力行的现实里
第十四章 经济接轨——文化后劲匮乏
●多数中国经济学家思维来自庸俗的传统,术语却仰仗强势的西学;说的话又多又滥,很少切中要害
●亚当斯密强调“看不见的手”的法律道德前提;不能讳言市场资本主义的实质,市场骗不出体制来
●重新检讨中国现代工业化的观念基础——只看到物质的开采、制造与流通,看不到技术创新的意义
●重新审视知识经济之下虚与实的关系——实实在在的“知识霸权”,来自西方文化的整体创新垄断
●财富价值的绝对性-相对性:不仅在消费功能,更在文化认同;喝咖啡比喝茶更有强势文化的派头
●生产方式的一般性-独创性:不仅在劳动消耗,更在精神投入;“打工仔经济”越发达国家越贫穷
●20多年来,所有国有经济改革的逻辑与措施只有两种效应:或者加速它的解体,或者拖延它的死期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