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兴国”下的文化战略
夏增民
在各种现代化问题的论述中,发展模式一直是个受关注的课题。姚国华先生在其新著《全球化的人文视野与文化战略》中提出,中国的现代化,宜实行“文教兴国”战略,这与平时说的“科教兴国”有部分的差异。
当前中国社会中,功利主义、物质主义日渐成为中国的主流文化,其弊端也越来越显现。而科教兴国,立足于高科技发展生产力,更加明确了现代化建设的外在的、工具性的方面,文化内涵基本还处在实用主义、工具主义的层面,没有升华到人的生存意义、价值追求以及整个民族的文化素养的高度。可以说,从根本上无助于当前中国文化弊病的救补。构建新型的、有促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文化流向,必须实行“文教兴国”战略。文教兴国战略,是把文化而非技术放在重要的位置,以此作为中国现代化的突破口。
实施文教兴国战略,首先要进行思维方式的转换:即构建以经济—政治—文化的生命结构模型,取代以往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机械关系模型。经济、政治、文化构成一个复杂的有机体。经济是这个机体的物质循环,相当于动物体内的肠胃等消化系统,解决物质生存资料的基本需要;政治、法律是这个机体的灵魂,相当于以大脑为代表的思维系统,以特定的精神信仰、思维方式、价值体系选择、维护和变更自己的生存方式。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这就是“文教兴国”战略的文化内涵。
这一新思路,对突破物质文明至上的现代化模式,改变精神文化在经济生产和物质生活中的依附、受动的弱势地位,走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这一实一虚、一硬一软的概念陷阱,以及对于展开丰富的多层面的文化建设,真正形成社会全面发展格局是极其重要的。
“文教兴国”说破除了技术领先的发展模式,倡导文化领先,在此战略下,应采用什么样的文化战略呢?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