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是,上述假定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传统思维的定式已经深深渗透在国人血液中。况且,作者的理论设想如果最终落实到一种“代价、成本、速度”的对策论,那仍然没有摆脱传统“实用理性”框架。为了实用上的更大飞跃才超越实用,那并不是真正的超越(因而也不可能有真正飞跃)。这仿佛是一个走不出去的怪圈。也许,我们一开始就进错了门。
一个中国人,很难做到把对知识、真理、自由和信仰的追求本身就看作合乎人性本质的绝对价值,即使完全没有“用”,也愿意为之献身。老庄的“无用”之说只是为了保身,而西方人恰恰在那些“无用”目标上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永无止境的追求。
完全摆脱传统是不可能的,然而反省传统与毫无自觉毕竟不同。关键并不在于我们是否能最终走出这一文化怪圈,而在于自觉进入它,意识到自己的不足,由此形成一种张力,使我们的事情朝着正确的方向有所推进。这就是我十分推重国华君此书的原因,相信他的疾呼会对国人迟钝的心灵形成警策,以一种自我批判的心态重新塑造我们的民族魂。
(姚国华著《全球化的人文审思与文化战略》两卷,海天出版社2002年9月,48.90元)
大学:民族精神的再塑之道
——评姚国华“文化立国”、“大学重建”说
余盛峰 华中科技大学法律系
百年中国物物容得,恰恰容不得"从容不迫",遂有深圳速度之谓也。
百年中国救亡启蒙,独独启不了"时间概念",遂有前后左右之恼也
人区别于其它生物的一大特点是,其为一种有时间概念的生灵:对于已过往的岁月有真切的体悟,对于历史有一种同情的理解并且善于反思,所谓资治通鉴;对于未来能有足够的自信力去勇敢地面对,有意识地规避那种人云亦云的单一道路;而对于现在,知道它是历史过程中联结过去与未来的重要一环,没有现在,也就无所谓过去与未来。它是时间概念假设的基点所在。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