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滋神沐灵苑 >> 文章 >> 出路的探索 >> 思辩 >> 正文
论语别裁(上论) 里仁第四       
论语别裁(上论) 里仁第四
[ 作者:南怀瑾 | 转贴自:不详 | 点击数:6612 | 更新时间:2003-09-20 | 文章录入:华灵子 ]
同,一样是用面做成,可以吃饱的东西。所以我们不 要被某一名词捆住,各个表现的方式不同而已。 其次,汉代以来一直到唐代,对仁的解释,漫无限制。古代书上不管说什么, 都“仁呀!仁呀!”的大谈仁义之道。孔子讲仁,孟子讲义,最后连起来就是仁义; 仁义即孔孟,孔孟即仁义。如果我们作八股文就这样大作文章了:“仁义者,孔孟 之说也,孔孟之说者,仁义之道也……”这篇文章通了。实际说了半天,如果以逻 辑来批评,只有八个字:“陈言颠倒,不知所云。”等于清代乾隆年间才子纪晓岚 批评文章的一个故事,有一个学生拿一篇文章请他看,他引用了两句古诗来评语: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说这个学生的文章“不知所云,越说越远” 了。所以汉唐以来,一般学者讲孔子之仁的,都可借用纪晓岚这个批评,也是“不 知所云,越说越远”了。那时的学者,讨论这个仁字的文章,有多达一百万字的, 这样一个字会扯得那么多,孔子何尝有这个本意!所以我常说,老子写了五千言, 后世解释老子的文章,古今中外累积起来,有几千万宇,到目前为止,外文翻译有 好几十种《老子》之多,如果老子知道了,会把大牙都笑掉。大家讲了半天,是不 是老子原来的意思呢?张先生讲的张老子,刘先生讲的刘老子。谁的老子才是老子? 到了宋代的理学家,自认为继孔孟之心传。孔子传心法与曾子,作了《大学》 这篇书,曾子传心法与子思,子思写了《中庸》。子思传心法与孟子,孟子以后失 传了。宋代理学家自认为又得了这个心传秘诀。中间事隔千把年,不知道宋代理学 家们在哪里拿到这个秘诀的。其实他们把佛家、道家的东西挖了来,然后还要骂佛 家、道家,所以宋代理学家的学问态度很有点不对劲,这种作法实在不大高明。其 次,他们拿心性——哲学的道理解释“仁”说:“仁者核之心也。”如核桃的仁、 杏仁。同时他们又加上佛家的思想,认为万物的果实,都是阴阳两瓣,中间空心的, 所以仁便是道体的心空境界。 宋儒另一个解释,他们说医书上麻木就叫不仁,可见仁是讲心的知觉性的,他 们这样一来,暴露了身份了,这完全是佛家的话,不过硬将光头的和尚,拉来戴上 孔子的帽子。在唐代以后讲孔孟的心法,而传承孔孟之心法者,就是这些宋儒—— 理学家。 汉唐之学讲仁,到底讲什么?我们勉强可以说他们讲用。宋儒讲的仁,则扯到 哲学里面讲体。我们讲了他们的缺点,也该说他们的好处,宋代及汉唐的儒家,各 有所长,汉唐以来的儒家,了解孔子心法“仁”的用,宋儒借用佛道两家之学,了 解孔子心法“仁”的体。他们都有划时代的创见,但每家都是不同的孔子。 讲到体用,我们要顺便提一下,拿中国唐代以后佛学原理来说,万物只有三个 理则——体、相、用。如这茶杯,玻璃为“体”,“相”就是它的形状,“用”就 是它的功用,即是可以盛液体的东西。抽象的思想,也是一样。譬如我们现在讲的, 以孔子的《论语》思想为“体”,“相”就是二十篇《论语》,我们来研究、解释。 “用”是了解孔子以后,该怎样去弘扬中国文化,其“用”就在此。 汉唐儒者对于仁都讲用,而孔子当时讲仁,也多半是针对那个时代讲用。宋儒 扯到哲学里讲仁的体,从现象来探究体,不能说在见解上没有一点进步,但可惜的 也只是各执一端,闭户称王而已。 了解这些资料以后,再回转看这个“仁”。“仁”是什么?中国古代“仁”字 就是这样写:人两足走路旁加个二,为什么不就旁加个“一”?“二人”是两个人, 就是人与人之间,有我就有你,有你我就有他。有你、我、他,就有社会。一个人 没有问题,有两个人就发生了怎样相处、怎样相爱、怎样互助的问题,就是仁。仁 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事,这是文字上的解释。 现在归纳起来。 第一,题目的里仁。自处于仁,里仁象征了学问的中心在如何自处。自心是 “体”,处于人之间就是“相”和“用”了。相就是人的行为,用则是发挥的作用。 所谓自处就是自立,所谓处人就是立人。佛家的所谓“菩萨”之道,自立立人就是 菩萨,这是梵文“菩堤萨埵”的译音,译成中文简称菩萨,等于中文的圣贤,名称 不同而已。自处处人,就是仁的体用。 第二,本篇孔子就讲到“吾道一以贯之”,换句话说,就是体用一贯,有体有 用。所以说仁只是行为,只讲用不讲体,不讲内心修养,也错了。如果像另一派的 宋儒所说,仁就是在那里静坐,养性谈心为仁,不讲究用,不能救世救人,不能立 己立人,也错了,应该体用一贯。 第三,在第篇《述而》里有“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 四点是孔子讲学问的中心纲要。这也是他“一贯”的道理。但在《颜渊》篇中却提 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的彻底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上一篇文章:论语别裁(上论) 八佾第三
下一篇文章:论语别裁(上论) 公冶长第五
   发表评论 | 告诉好友 | 打印此文 | 关闭窗口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 为之而震撼!--所以我永不杀…[757]
· 联合国官员吁为拯救地球 少…[739]
· 视频:遏止全球暖化的「三…[773]
· 视频: 全球气温上升6度之后…[725]
· NASA SOS[746]
 
· 佛学唯识论与精神分析学[889]
· 感染当下大家庭的温暖、光…[1080]
· 度己度人度生灵度亡灵,给…[1091]
· 舍气度之局限,得志量之恢…[1434]
· 常留三分余地与人设想[1500]
 
· 于丹《论语》心得 人生之…[934]
· 论语别裁(上论) 子罕第九[11909]
· 论语别裁(上论) 泰伯第八[11696]
· 论语别裁(上论) 述而第七[12125]
· 论语别裁(上论) 雍也第六[3388]
网友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查看关于此文章的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