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滋神沐灵苑 >> 文章 >> 出路的探索 >> 思辩 >> 正文
论语别裁(上论) 里仁第四       
论语别裁(上论) 里仁第四
[ 作者:南怀瑾 | 转贴自:不详 | 点击数:6597 | 更新时间:2003-09-20 | 文章录入:华灵子 ]
彼此讲的是什么。 对吗?——一笑。 现在我们再引第二个故事加以说明。禅宗到了中国是在南北朝梁武帝时,(这 个教外别传的法门,就是脱离了佛教的经典之外,不限用文字,而以另外的方法来 传心,后来宋儒理学讲“孔门心法”,也就是套用这个名词的意义而来。)一个印 度籍的达摩祖师(所谓祖师,就是有别于教主),他也是王子出家,禅宗的传心法 门,到了他的时候已经是二十八代了。我们知道,到了我国宋朝的初年,印度的佛 教,整个没有了。阿拉伯文化的侵入,伊斯兰教权力统治了印度。所以宋朝以后, 印度连佛教的文献都没有。今天要研究佛教思想,老实说,只有中国保留的文献最 完整。十七世纪以后,英法等国才开始由印度找到残缺的、遗留的佛教文化资料, 译成外文而产生了西方的佛学系统。但到现在为止,他们不承认中国的佛学系统, 这是西方人有意的,尤其是有些人有意制造的。实际上宋代以后,印度的佛学系统 已经全部到了中国,非常完整,且具规模。印度本土的佛学则可说是销声匿迹了。 十七世纪以后的梵文佛学系统,是另外一个系统,那应该说是西方人的后来的佛学 系统。这是世界学术史上的一个大问题,我们在这里不去管它了。 达摩祖师是在隋唐以前,梁武帝这个阶段,从印度把禅宗带到了中国。后来流 传下来,到唐代传至禅宗的六祖——广东的惠能,就是中国的第六代禅宗祖师,他 没读过书,却成为了不起的人物。在中国文化史里,这一段相当于是佛教的革命, 推翻了依文解义的经典研究,产生了中国文化中一股佛教的新精神。六祖下来,后 来有一个和尚“俱胝禅师”,我国禅宗“一指禅”故事就是由他而来——不过要注 意,有一本书名为《三指禅》,是研究按脉的医书,不要误认作禅宗的书。怎么叫 “一指禅”?禅宗是不限于借用言语文字传道的。六祖以后的这位大禅师,有人问 他什么是“道”?他回答得很简单,每次都是举起一根食指示人,说道,“就是这 个!”这个是什么?谁也不知道,可是问他的人却懂了,悟了道。 有一天老和尚出门了,不在家,一个跟了他很多年的小沙弥在守庙。这天有个 人来找老和尚问道,小沙弥说师父不在,你要问道问我好了。问道的人便请小沙弥 告诉他什么是道,小沙弥学师父的模样,举起一根食指向那问道的人说:“这个!” 那个问道的人很高兴,跪下来了,因为问道的人真懂了,悟了道。这个小沙弥可真 不懂。等师父回来了,小沙弥把这件事,原原本本告诉了师父。师父听了报告进去 了,一会儿背着手出来,要小沙弥再说他怎样向人传道,小沙弥再比划着伸出一根 食指说,“这个!”师父放在背后的手一挥,手上拿了一把利刀,把小沙弥的那根 食指砍断了。小沙弥手指被砍,大叫一声:“唉哟!”小沙弥也因此悟了道。 禅宗像这类的故事很多,我们不管禅宗的道。这里所提到的几个故事,跟孔子 说的:“参乎!吾道一以贯之。”不是一样吗?这是由禅学回头来看《论语》,发 现孔子也和一指禅一样,他说的“一以贯之”这个“一”字是什么东西?曾子听了, 也等于迦叶的微笑一样,说:“是!我懂了。”曾参懂了以后,孔子出去,门人们 围着曾子,问老师说了什么?可见孔子对曾参说这段话蛮不简单的,所以同学们才 问他到底什么意思,曾子于是回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实际上,意思是 说,你们不要问,你们的程度还没有到哩! 吉光片羽 稍纵即逝 讲到这里,《论语》上还有一个大问题,和这个问题是一样的,将来要讲到, 现在先连起来研究,是在第十篇《乡党》的最后一段:“色斯举矣。翔而后集。 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朱熹——宋代的大理学家朱夫 子,以及历代的学者,认为这段书的上下文中掉了文字。古代不像我们现代印刷发 达,书籍是用刀刻在竹片上的所谓竹简,一片一片很容易弄掉。但是这种观点也有 不能完全采信之处。 我们看原文:“色斯举”就是说鸟在开始飞翔之前,拍展着羽翼,飞向青天, 而后又翩然而逝。这是一幅自然美丽的生动画面,意境之美颇似最近流行的“天地 一沙鸥”。现在看看原文:山梁——山岗上面,雌雉——雌的野鸡(山岗上的雌野 鸡),时哉时哉——就在这个时候。那么子路在旁边听到了,“共之”——就是恭 身一拱手说:“哦!”的情状,又为什么“三嗅而作”呢?“三嗅”——所谓嗅, 就是用鼻子吸气的意思。我们年轻时候说笑话:“子路共之,三嗅而作。”为什么? 是子路想吃野鸡肉,先用鼻子闻闻很香。又说:子路是练气功的,先吸三口气, “而作”,再打出去,于是野鸡被子路打倒了。这些都是笑话。那么这一段到底记 载的是些什么东西?用我们的观点,就是和“吾道一以贯之”一样,也和禅宗“拈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上一篇文章:论语别裁(上论) 八佾第三
下一篇文章:论语别裁(上论) 公冶长第五
   发表评论 | 告诉好友 | 打印此文 | 关闭窗口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 为之而震撼!--所以我永不杀…[754]
· 联合国官员吁为拯救地球 少…[736]
· 视频:遏止全球暖化的「三…[768]
· 视频: 全球气温上升6度之后…[722]
· NASA SOS[743]
 
· 佛学唯识论与精神分析学[887]
· 感染当下大家庭的温暖、光…[1075]
· 度己度人度生灵度亡灵,给…[1089]
· 舍气度之局限,得志量之恢…[1431]
· 常留三分余地与人设想[1498]
 
· 于丹《论语》心得 人生之…[934]
· 论语别裁(上论) 子罕第九[11908]
· 论语别裁(上论) 泰伯第八[11695]
· 论语别裁(上论) 述而第七[12125]
· 论语别裁(上论) 雍也第六[3388]
网友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查看关于此文章的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