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看天下没有一个人是可恶的,对好的爱护他,对坏的也要怜悯他、慈悲他、
感化他。
下面讲仁的重要: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
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
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这是儒家仁的修养,一个人要在心地上下工夫。刚才我们提到《孟子·尽心》
篇,就是讲研究孔子“仁”的学问,我们应该读读《孟子·尽心》上下两篇,对于
仁的涵义会有更深切的领会的。
孔子说,富与贵,每个人都喜欢,都希望有富贵功名,有前途,做事得意,有
好的职位,但如果不是正规得来则不要。相反的,贫与贱,是人人讨厌的,即使一
个有仁道修养的人,对贫贱仍旧不喜欢的。可是要以正规的方法上进,慢慢脱离贫
贱,而不应该走歪路。接着他讲:“君子去仁,恶乎成名?”他说一个人去了“仁”
字,就没有中心思想。即使其他方面有成就。如文学高的,不过是一个才子风流而
已,知识渊博的不过是一个才人而已。所以君子没有“仁”这个境界,就没有中心
思想,既没有中心思想,靠什么成名呢?所以做学问的人,“无终食之间违仁”,
就是说没有在一顿饭那样短的时间违背了仁的境界。“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造就是创造、作为,次就是这个情况。这句话是说任何事业的成功都靠仁;倒楣的
时候不颓丧,不感觉到环境的压迫,也靠这“仁”的修养而安然处之。换句话说,
得意的时候,要依仗仁而成功,失败了,也要依靠“仁”而安稳。
兼收并蓄见仁心
因此他说明达到仁的修养: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
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
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他说我没有看过一个真正喜欢仁的人,讨厌那个不仁的人,看不起那个不仁的
人。拿我们现在的观念来看,他是说我没有看到一个真正爱好道德的人,讨厌一个
不道德的人。为什么呢?一个爱好“仁”道而有道德的人,当然他的修养几乎无人
可以比拟,实在很难得;可是,他如果讨厌不仁的人,看不起不仁的人,那么他还
不能说是个仁者。但有些人的看法,就不一样了,宋儒的解释,认为爱好道德的人,
讨厌、看不起不道德的人,就是仁的境界。这样一来,宋代以后的儒家,意见纷争,
越来越多。我们看《论语》的原文,并不是这样解释。因为接着下面就说:“不使
不仁者加乎其身”,意思是说,一个仁者,看到一个不仁者,应该是同情他、怜悯
他,想办法怎样把他改变过来,这是真正仁者的用心。我们讲道德,别人不讲道德,
我们就非常讨厌他,那么我们是同样以“不仁”的心理对付人家,我们这个仁还是
不究竟。所以孔子说:“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这是孔子讲的忠恕之道,推己及
人的写照。我觉得冷了,想到别人也怕冷,要别人快去加衣服;想到自己,就联想
到别人。假如我自己仁,看到别人不仁就讨厌,那我也是不仁。
下面跟着是讲“仁”的用:“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这是他假设的话。
他是说,仁是很难的修养,人本来有爱人之心。我们观察一个幼儿,同情人家的时
候特别多,后来渐渐长大了,心里的厌恶也越大,仁心就不能够发挥。所以他说仁
是人人可以做到的,但几乎没有人能在一天当中,用心、处世,完全合于仁道。假
使有,他仁的修养必然很高超。只要立志,没有说因力量小而达不到仁的境界。但
是他又补充一句,也许有力量不足而达不到的,但我从来没有看到这种情形。
这篇从开头的一节,到这里为止,都是讲仁的体与用。所谓体是内心的修养,
如何做到仁、爱人;仁的用,有推己及人的精神,心胸宽大,包容万象,能够感化
他人,这是仁的用。
讲了仁的体用之后,下面引伸讲仁的修养方法: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孔子说人的毛病,各于其党。这个“党”不要以现代的观念来解释为政党之
“党”。古人所讲的党是乡党,包括了朋友在内。儒家思想,时常用到这个乡党的
观念。古代宗法社会的乡党,就是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交朋友等社会人际的关系
对一个人影响很大。孔子说一个人会有过错,往往都是社会关系的因果。我们在社
会关系中看到一个人的过错,譬如某人作人的态度非常坏,而我们看得清楚,那么
自己就要反省,自己是不是有同样的过错,假如有,就改过来,假如没有,就更加
勉励。所以看看人家的过错,可以引发仁的修养。
了知生死不相关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