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滋神沐灵苑 >> 文章 >> 出路的探索 >> 思辩 >> 正文
论语别裁(上论) 里仁第四       
论语别裁(上论) 里仁第四
[ 作者:南怀瑾 | 转贴自:不详 | 点击数:6677 | 更新时间:2003-09-20 | 文章录入:华灵子 ]
好的有两人,一个张良,一个诸葛亮。比较退得可 以打八十分的是姜太公,诸葛亮大概可以打六十五分到七十分,因为欲罢不能,只 好鞠躬尽瘁了。 道家的人不求名不求利,隐显无常,所以更觉亲切可爱。这与西方文化的观念 大相异趣。我们看历史上道家的人物,要去考证他们可真要命,他们学问再高,功 劳再大,最后还是隐掉了,修道去了。修道以后连自己的名字都不要了,最多报个 代号叫什么子、什么老的就算了,有时还装疯装癫,如神龙见首不见尾。近世的西 方文化可不然,一个人如果成功了,就要拿什么什么奖金,名要大,利要多,越大 越多越好。由此看来,中西文化的确在基本上有所不同。中国文化真诚谦虚的精神, 是孔子非常赞成的事,他大加赞扬身退之道。尤其他对吴泰伯、伯夷、叔齐等不肯 当帝王,最后逃走了的这些人,称扬得不得了。这并不是他鼓励人不要当皇帝,不 要搞政治,而是说你有才干的话,就好好干一番,成功了就退隐而不居功。所以孔 子在这里感叹,能以礼让为国的人哪里有呢?不以礼让为国,用争夺来的,或用手 段起来的,那么文化的精神就不要谈了。司马迁就根据这个道理,写了一部《史记》, 大谈其历史哲学的观点了。 说到这里,想起我以前的一位老师,他是逊清最后一次科举的探花。我学习旧 体文写了一篇文章向他请教,他许以在满清时考一名举人、进士没有问题,我当时 也很傲慢,心想前清进士的文章,也不过如此而已。后来碰到一位老师,我把写的 诗文拿给他看,他派头十足,瞄一眼,往旁边一搁,响都不响。我心想这是什么道 理?后来写了一篇文章,再给他看,又是往旁边一摆,他说:“你怎么会写文章?” 我说:“人家还说写得不错哩!”我这个人狂妄得很,我说:“老师,你说哪点不 对?不对的,帮我改。”他说:“《伯夷叔齐列传》你读过没有?”我说:“当然 读过呀!《古文观止》上都有,我还背得呢!”他说:“你背过了《伯夷叔齐列传》, 你就懂吗?”我说:“那么!要请老师再加指点。”他说,“你回去。再倒背一百 遍,背完了来见我,再告诉你!”这位老师真了不起,我心里很不服气,气得不得 了,其实他这种教育法,当时是要刺激我。我回去再看,后来看出道理来了,我去 看他,我说:“老师!我看出道理来了,我讲给你听。”他笑着说:“好!你真懂 了,不需要再讲了。你也可以写文章了,这样才能懂历史文化,文中才另有一只眼 呢!”这位老师的教育手法是这样的好,实在终生感激不尽。 《伯夷叔齐列传》真难懂,司马迁的全部思想的纲要都摆进去了。在《史记》 中,帝王的传记叫“本纪”;诸侯、宰相等,有功业成就的人的传记叫“世家”; 再其次为“列传”,为某人的传记。讲列传,大体上应该和我们现代的传记一样, 某人,某地人,家世如何,出身什么等等。可是《伯夷叔齐列传》中,叙述伯夷、 叔齐的话没有几句,初看起来,还真似“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不 知他说些什么,越说越远。文章一开头是:“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艺……” 等等,一路下来,乱七八糟,东一句,西一句,伯夷、叔齐的事情,倒是没说几句。 可是他把历史哲学全部的观点,都放在这一篇里。他同时讲到,上古中国文化,以 礼让为国,但告诉我们,尧让位于舜,舜让位于禹,都不是那么简单的。并不是说 句:“你还不错,由你来做。”这样简单,尧让位给舜,舜让位给禹,都经过“典 职数十年”,叫他跟着做事做了几十年,做部长,又做行政院长,都做了。考察他, 认为他实在行了,然后才让位给他。“传天下若斯之难也”,中国文化公天下个个 让位的过程,是这样不容易——德业的建立,需要经过这样长久的考察。他说从此 以后没有了,不是你拉过来,就是他抢过去。他说得很明白,因此他说从此以后就 有问题了。武王统一天下,“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把武王的马拉住,告诉武王: “你不能这样做”。原因如何如何。武王以后,礼让为国的精神就更没有了。不过 说得没有这么明显而已,必须你自己去体会。所以有人说《史记》是汉代的谤书。 实际不止是汉代的谤书,是对中国历史严厉批评的一部谤书。但是司马迁有一个把 握,他说要把这部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这个牛可吹大了,换句话说,他把 当时的学者骂尽了。他等于说:“你们还能看懂我的书吗?只有把它藏起来,将来 会有人看得懂我的书。” 由此再回转去看孔子所说的“礼让为国”的精神,在春秋之世已经没有了,于 是接着说下去为什么要礼让为国的政治哲学。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一个人不怕没有地位,最怕自己没有什么东西站得起来。根本要建立。如何建 立?拿道家的话来说:立德、立功、立言——古人认为三不朽的事业,这是很难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上一篇文章:论语别裁(上论) 八佾第三
下一篇文章:论语别裁(上论) 公冶长第五
   发表评论 | 告诉好友 | 打印此文 | 关闭窗口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 为之而震撼!--所以我永不杀…[784]
· 联合国官员吁为拯救地球 少…[764]
· 视频:遏止全球暖化的「三…[802]
· 视频: 全球气温上升6度之后…[747]
· NASA SOS[773]
 
· 佛学唯识论与精神分析学[911]
· 感染当下大家庭的温暖、光…[1100]
· 度己度人度生灵度亡灵,给…[1120]
· 舍气度之局限,得志量之恢…[1464]
· 常留三分余地与人设想[1517]
 
· 于丹《论语》心得 人生之…[942]
· 论语别裁(上论) 子罕第九[12020]
· 论语别裁(上论) 泰伯第八[11827]
· 论语别裁(上论) 述而第七[12274]
· 论语别裁(上论) 雍也第六[3414]
网友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查看关于此文章的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