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滋神沐灵苑 >> 文章 >> 出路的探索 >> 思辩 >> 正文
论语别裁(上论) 里仁第四       
论语别裁(上论) 里仁第四
[ 作者:南怀瑾 | 转贴自:不详 | 点击数:6681 | 更新时间:2003-09-20 | 文章录入:华灵子 ]
成就。上古之人首在立德,后世则重立功——到周秦以下,就只讲功业了。再其次 就重立言,如退隐的老子,后世儒家尊奉为“素王”的孔子。这个“立”,是自己 真实的本领,自己站得起来的立。不怕没有禄位,也可以说是不求人爵的位子,只 管天爵的修养。同时也不要怕没有知己,不要怕没有人了解,只要能够充实自己, 别人自然能知道你。同《学而》篇最后的结论,是一样的道理。 孔子四字禅 讲到这里,刚才提到过的一个问题又来了,上文孔子曾说:“朝闻道,夕死可 矣。”这个大问题。现在呢?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这是千古以来一个大问题、一个大疑案。孔子说“一以贯之”以后,现在便有 什么“一贯道”等附会的宗教团体出现,成了问题中的问题,真有匪夷所思之感了。 曾是曾参。孔子对曾参说,为什么不对别人说?这就是人的问题了,怎么是人 的问题?这个问题解释起来很讨厌。我们现在姑且把他剧本化来说,有一天孔子坐 在教室里,曾参经过他的前面,于是孔子便叫住他:“参!”曾参听到老师叫,回 过头来,于是孔子便告诉他说:“吾道一以贯之。”就是说,我传给你一个东西, 一以贯之。这一以贯之的是什么呢?如果说是钱,把它贯串起来还可以,这“道” 又不是钱,怎么一以贯之呢?但曾子听了这句话以后,打了个拱说:“是,我知道 了。”孔子讲了这句话,自己又默然不语了。同学们奇怪了,等孔子一离开,就围 着曾参,问他跟老师打什么哑谜呢?夫子又传了些什么道给曾参呢?曾子没有办法 告诉这些程度不够的同学,只有对他们说,老师的道,只有忠恕而已矣。作人做事, 尽心尽力,对人尽量宽恕、包容。就此便可以入道了。曾参讲的对不对呢?有问题! 那不叫“一以贯之”,该“二”以贯之了,因为一个忠,一个恕,岂不是二贯?明 明孔子告诉他“一以贯之”,为什么他变出两个——忠恕来?这是一个大问题。所 以说我们研究孔子的心法,这是一个讨厌的问题,因此只有借用别家的东西,讲几 个故事给大家听,作为本题的参考。 我们知道,目前最流行述古的禅宗,现在社会上一般都称为“禅学”。禅宗有 一个故事,在文学上也很有名的,就是“拈花微笑”的故事,是说佛教的教主释迦 牟尼。(释迦牟尼是梵文的译音,释迦是姓,中文的意思是“能仁”,牟尼译成中 文是“寂默”。晚年住在灵山——也叫灵鹫山。释迦是十九岁丢开了王位出家,三 十二岁成道弘法,一直到八十一岁才过世,有四十九年从事于教育,现在我们暂且 不用宗教的观点来研究它。)有一天上课,在禅学里叫“上堂”,后来我们的理学 也用这个名词。下面有很多学生们等他,都不知道他这天要讲什么,结果他上去, 半天没有说话,他在面前的花盆中,拿了一朵花,对着大家转一圈,好像暗示大家 看一看这朵花的样子,一句话也没有讲,下面的学生,谁也不懂老师这一个动作是 什么意思。所以这叫做“拈花”,就是释迦拈花。释迦拈花后,他有一个大弟子迦 叶尊者,(叶,根据旧的梵文译音,音协。尊者,就是年高德劭的意思。)释迦牟 尼的弟子,大部分与孔子的相反,孔子所教的都是年轻一辈。释迦牟尼所教的弟子, 大部分比他年纪大。佛经上记载,迦叶尊者在释迦拈花后“破颜微笑”。什么叫做 破颜呢?因为宗教的教育集团,上来都规规矩矩、鸦雀无声,大家神态都很严肃。 可是在这严肃的气氛中,迦叶尊者忍不住了,于是“噗嗤”一笑,这就叫作破颜, 打破了那个严肃的容颜,但是不敢大笑,因为宗教性团体的戒律,等于说管理制度, 非常严肃。他破颜以后,没有大笑,只是微笑。那么两人的动作联合起来,就叫做 “拈花微笑”。此时释迦牟尼讲话了,这几句话是禅学的专门用语,等于孔子对曾 参讲的“一以贯之”是一个道理。解释起来是很麻烦的事情,这几句话译成中文是: “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 诃(音玛哈,意为大,大成的意思。)迦叶。”就是说我有很好的方法,直接可以 悟道的,现在已交给了这位大弟子迦叶。这就是禅宗的开始。所以又称禅宗为“教 外别传,不立文字”的法门。说它不须要透过文字言语,而能传达这个道的意思。 现在我们不是讲禅学,暂时不要去研究它。(我是不大主张人家去研究的,我常常 告诉朋友们不要去研究,因为怕一般人爬进去了,钻不出来。)只是引证这样一件 事,比拟于“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类似相同。孔子讲的一贯是什么?而 佛家又为什么一个拈花,一个微笑?等于我们有两个人,一个举起一支粉笔,另一 个说:“懂了!”除非这两个人有“黑道”术语、暗号,才知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上一篇文章:论语别裁(上论) 八佾第三
下一篇文章:论语别裁(上论) 公冶长第五
   发表评论 | 告诉好友 | 打印此文 | 关闭窗口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 为之而震撼!--所以我永不杀…[784]
· 联合国官员吁为拯救地球 少…[764]
· 视频:遏止全球暖化的「三…[802]
· 视频: 全球气温上升6度之后…[747]
· NASA SOS[773]
 
· 佛学唯识论与精神分析学[911]
· 感染当下大家庭的温暖、光…[1100]
· 度己度人度生灵度亡灵,给…[1120]
· 舍气度之局限,得志量之恢…[1464]
· 常留三分余地与人设想[1517]
 
· 于丹《论语》心得 人生之…[942]
· 论语别裁(上论) 子罕第九[12020]
· 论语别裁(上论) 泰伯第八[11827]
· 论语别裁(上论) 述而第七[12274]
· 论语别裁(上论) 雍也第六[3414]
网友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查看关于此文章的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