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国”而来。在中国有没有类似的理想?然有,第一个:《礼
记》中《礼运·大同篇》的大同思想就是。我们平日所看到的大同思想,只是《礼
运》篇中的一段,所以我们要了解大同思想,应该研究《礼运篇》的全篇。其次是
道家的思想“华胥国”,所谓黄帝的“华胥梦”,也是一个理想国,与柏拉图的思
想比较,可以说我们中国文化有过之而无不及。但从另一面看,整个人类是不是会
真正达到那个思想的时代?这是政治学上的大问题,很难有绝对圆满的答案。因此
我们回转来看《春秋》的“三世”,它告诉我们,人类历史衰世很多,把衰世进步
到不变乱,就叫“升平”之世。最高的是进步到“太平”,就是我们中国人讲的“太
平盛世”。根据中国文化的历史观察来说,真正的太平盛世,等于是个“理想国”,
几乎很难实现。
我们《礼运篇》的大同思想,就是太平盛世的思想,也就是理想国的思想,真
正最高的人文政治目的。历史上一般所谓的太平盛世,在“春秋三世”的观念中,
只是一种升平之世,在中国来说,如汉、唐两代最了不起的时候,也只能勉强称为
升平之世。历史上所标榜的太平盛世,只能说是标榜,既是标榜,那就让他去标榜
好了。如以《春秋》大义而论,只能够得上升平,不能说是太平。再等而下之,就
是衰世了。国父思想中所揭立的三民主义最后的目标是世界大同,这也是《春秋》
大义所要达成的理想。
秉笔直书罪罪恶恶
又怎样从春秋《左传》看得出它的“微言大义”呢?如果读懂了《左传》上第
一篇的《郑伯克段于鄢》,就大概可知《春秋》的笔法。
郑伯是一个诸侯,(春秋时,王道衰微,五霸崛起。五霸中郑庄公是第一个称
霸的,接下来有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等)在本篇中,孔子的“微言”
在哪一个字呢?那就是这个“克”字。“段”是郑庄公的亲兄弟——共叔段。对兄
弟是不能当敌人看待的,“克”字有敌对的涵义在内,打败了敌人就是克敌,结果
他对待兄弟用对待敌人的办法——事先不肯教化,不止恶于其先,而且还故意培养
罪行,最后又故作仁义。因此春秋的笔法,就在这一个“克”字的微言上,定了他
千秋的罪状。
左丘明写这段历史怎么说呢?大家也许都读过了,我们也不妨温习一下。
郑伯——郑庄公是老大,他母亲姜氏生他的时候是寤生——迷迷糊糊在昏迷中
生的,作母亲的受了惊,害怕了,于是心理学问题来了,姜氏因为这次受惊,从此
对庄公没有好感,始终心里不高兴。由此可知,现代研究青少年思想问题的人要注
意,有许多青少年的思想,主要都是在小的时候受到环境影响而形成的,环境上每
一件事,影响他们的心理很大。譬如从小贫穷的人,尤其是孤儿,他们大多容易产
生偏激心理,我也曾栽培过好几个孤贫的少年,并告诉他们,穷苦出身、孤儿出身
的人,最后只走两条路,没有第三条路:一种是他将来成功了,对于社会非常同情,
他有办法时,同情别人、同情社会,因为他觉得自己是从苦难中出来的,就非常同
情苦难的人。另一种人成功了,对社会非常反感,对于社会上的任何事、任何人都
怀疑、都仇恨。他认为自己当年有谁同情?社会?社会上哪有公平?他心里始终反
感。这两种相反的心理,同样是受环境影响而产生的,至于为什么同样的原因而产
生相反的结果,这又牵涉到遗传本质及教育等等问题了,如参照上文“学而不思……”
这段,便可思过半矣。所以有许多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办孤儿院,办得无论怎么好,
孩子还是有反感。对自己的孩子骂了以后,孩子虽然生气,但过了一会儿就忘了。
假如孤儿和那些有心理问题的孩子挨了骂,他不会生气,可是他永远不会忘记,因
为他天生有反感。所以研究社会、研究政治,这多方面的学识,一定要注意。
讲到这里,就知道郑庄公的母亲姜氏有了心理偏见,而孩子在这种环境之下长
大以后,就产生不正常的心理了。后来姜氏又生了一个孩子段——次子。在中国古
代,长子是继承官位的,将来继承诸侯的当然是郑伯。中国有句老话:“皇帝爱长
子,百姓爱么儿。”就因为长子是继承人,而老百姓则往往喜欢年老时生的孩子。
可是姜氏生了第二个孩子后,告诉丈夫,希望将来由次子继承王位,但基于传统习
惯是不可以的,所以后来还是由郑庄公继位做了诸侯。姜氏就要郑庄公让弟弟段到
“制”这个最好的地方去做首长。而郑庄公对妈妈说,“制”这个地方并不好,是
艰苦之地,没有发展的价值,既没有经济价值,又不是政治重心,把弟弟派到这样
一个地方去不太好,还是换一个地方好,叫妈妈另外选一个地方,结果把弟弟封到
“鄢”这个地方去。实际上“制”在当时郑国,是军事、政治上的重镇,他不敢养
痈贻患,因此,郑庄公用了权术,说了一篇假仁假义的话,骗了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