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事事物
物的道理,就好像是呈现在这掌心上,这么清楚明白了。他指着他的掌心,用动作
来表示天下的事理,就像指顾之间,如在目前那样的容易。由此你说他懂不懂禘之
礼?当然懂。
为什么要拜天地呢?这就代表了中国文化基本精神所在之处。我们以前过年,
正月初一早上起来,家长带领全家的人,先要祭天地、拜祖宗,虽然仪式简单,但
却很严肃,而慎重。春秋二季要祭祖,也就是实行“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的
尊敬传统的精神。现代一般家庭,就从来不祭祖,连跪拜的礼都不会行,这就是教
育的问题,值得重新研究、重新修整。保持这一点传统,这一点习惯,使后代知道
源远流长的民族传统,这也是我们的责任。
刚才讲到禘礼与中国文化精神的关系,跟着便提到孔子几句有名的话,后世一
般人们都流行而变为成语的: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这是孔子所说祭祀祖宗和祈祷时心仪的原则,当我们祭祖宗的时候要以“如在”
目前相对的诚心,犹如祖宗尚在面前一样的诚敬。假使是祭神,神就在此。要表里
如一,才是肃斋庄敬的道理。所以他又说:“吾不与祭,如不祭。”假使说我因为
没有时间,没有亲自参与这个祭典,只是象征式由别人去代表一番,这样就等于不
祭,又何必故作排场呢?这种精神,不但告诉我们对于任何祭典要如此,同时也间
接地告诉我们作人的道理,无论对生者或死者,由明里到暗里,都要由衷一贯。
我们现在讲民族精神。热爱国家民族的人,为什么到了国外,看到自己的国旗
便肃然起敬?我们在国外看到国旗的那种心情,与在国内看到国旗的心情绝对不同。
在某一个时候甚至会为之掉下眼泪。其中道理,就是这种精神的流露。所以一个人
的修养,对人对事,都要有这种“祭神如神在”的心理。否则,表面上非常恭敬,
内心里又是另一回事,那是没有用的。所以由于孔子的这番话,了解了祭礼,依此
来讲作人的道理,也就可以触类旁通了。
拍灶君的马屁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
罪于天,无所祷也。
王孙贾是卫国的大夫,孔子在卫国很多年,卫灵公对他非常好,但卫灵公又偏
宠有名的美人——南子。卫灵公实在很想起用孔子,卫国的权臣王孙贾有一天就对
孔子说出:“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的问题。这也是中国古代宗教思想中很有趣
的历史性问题。凡是中年以上的人,都见过我们在大陆上家庭中供奉的灶神。每到
夏历十二日二十三的晚上,家家户户都要送灶,小孩子们非常高兴,口袋里就可装
糖果了。现在用电炉、瓦斯炉,没有灶了,当然也就没有灶神。为什么要祭灶神呢?
以宗教思想来说,中国人信仰的是多神教,什么神都信。
十年前有一位外国的神父来和我研究中国宗教思想问题,他说中国人没有宗教
信仰。我说中国绝对有宗教信仰。第一个是礼,第二个是诗。不像西方人将宗教错
解成为“信我得救,不信我不得救”的狭义观念。我说这一点的误解,使我绝对不
能信服,因为他非常自私嘛!对他好才救,对他不好便不救。成吗?一个教主,应
该是信我的要救,不信我的更要救;这才是宗教的精神,也就是中国文化的精神。
其次,谈到中国“诗的精神”,所谓诗的文学境界,就是宗教的境界。所以懂了诗
的人,纵使有一肚子的难过,有时候哼呀哈呀的念一首诗,或者作一首诗,便可自
我安慰,心灵得到平安,那真是像给上帝来个见证。第三,中国信多神教,这代表
了中国的大度宽容。出了一个老子,还是由东汉、北魏到唐代才被后人捧出来当上
个教主——老子自己绝对没有想过要当教主的瘾。孔学后来被称为孔教,是明朝以
后才捧的,孔子也不想当教主。总之,世界上的教主,自己开始都不想当教主,如
果说为了想当教主而当上教主的话,这个教主就有点问题,实在难以教人心服。因
为宗教的热忱是无所求,所以他伟大,所以他当了教主。我们中国,除了老子成为
教主以外,孔子的儒家该不该把它称为宗教,还是一个问题。但是中国人的宗教,
多是外来的,佛教是印度过来的,天主教、基督教也是外来的。我们中国人自古至
今对于任何宗教都不反对,这也只有中华民族才如此的雍容大度。为什么呢?有如
待客,只要来的是好人,都“请上坐,泡好茶”。一律以礼相待,诚恳的欢迎。所
以我们的宗教信仰,能叫出五教合一的口号,而且这种风气,目前已经传到美国去
了。现在纽约已经有教堂,仿照我们中国人的办法,耶稣、孔子、释迦牟尼、老子、
穆罕默德,都“请上坐,泡好茶”了,凡是好人都值得恭敬。所以我最后告诉那位
外国神父,不是因为我是中国人替中国的宗教辩护,而是外人没有研究深入而已。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