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中
国古代的一种礼。中国文化和西方一样,有狭义的宗教。“禘”象征宗教的精神,
祭天地祖宗之礼。讲到这里,要认识“禘”字的来源了,至少要拿《康熙字典》来
研究。过去读书,五、六岁以后,先研究“小学”,就是研究作人道德行为,等于
现在学校的公民课程——洒扫应对。“洒扫”从文字上看很简单,洒洒水、扫扫地
而已;“应对”可就麻烦了,对老前辈行什么礼,到了客厅坐什么位置,送一封信
给叔叔伯伯,讲话的态度该怎样等等,作人处世都包括在应对当中。除此之外,研
究“小学”之学,就是后来所谓的说文、训诂等的文字学,探讨文字的来源。中国
文字不同于西方文字的拼音而成,中国文字有所谓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
声、转注、假借的法则。
心香一瓣诚则灵
我们知道中国字的部首是从“一”字开始。“一”就画分了上下,所谓一画分
天地;再在上面加一画“二”(上),就是上,下面加一画就成“”(下),是
为下。宇宙本来是圆的,无法分别,现在分了以后,“人”在“”的下面,即成
为“”,这个字就代表了天。我们看到了“示”这个字,就是表示上天垂下来许
多象征,显示给人们看,太阳、月亮、风云、雷雨都是上天的垂示,所以这个字,
就代表了与上天的关系。圆圈中间加个十字,就代表了土地的“田”字,这土地上
面出了一点苗芽便是“由”,再向下伸展成为上下通的便为“申”,在申旁再加上
“示”;表示由天上来的,而上下左右都能通达,便谓之神。只能下行旁通而上面
长了一根象征性的毛毛“”就是鬼。那帝的篆文“”也是表示上天垂示下来的
征象,代表形而上的,不可知,不可说,也无法形容他,有这样一个力量,这样一
个东西在,就叫作帝,再加上示,就成了一个宗教性的哲学观念。中国古礼称祭天
地的礼为“禘”。至于形而上,到底有没有?又是怎么样一个东西?暂时不谈,到
此为止,如再向上讨论,就牵涉到哲学与科学的问题了。
禘,古代国家举办禘礼,皇帝代表全民祭祀大典,仪式非常隆重。皇帝在此期
内,不回内官,必须清心寡欲,反省自己。在中国古文中所谓的斋戒沐浴,便是如
此。“斋”是内心的反省。(后来中国人对佛教的吃素也叫吃斋,那是有不同的意
义,由于佛教戒律中一种“八关斋戒”而来。)斋是中国文化中心理的净化,用现
代的话来讲,就是清理思想、排除人欲,真正的作到肃庄叫作斋戒。沐浴也不止是
洗澡,而是孔子在《易经·系辞》上所讲“洗心退藏于密”的意义。所以古代禘礼,
是国家的大典,全民的大典,领导者皇帝斋戒沐浴七天或三天以后,才代表全民出
来主祭,要全副精神,诚心诚意,很郑重的,等于是一个宗教家的大祈祷,绝对不
可马虎。在这里,孔子指出当时文化的衰败,大家参加禘礼,都只是在真戏假做而
已。这等于现代有许多人吊亲友乃至长辈的丧事匆匆忙忙,叫一辆计程车,赶到市
立殡仪馆,签一个名,行三鞠躬礼,好像去缴一百元什么税似的,缴完了,赶紧就
跑,没有一点肃庄悲戚之感。今日社会这种风气,也是文化精神一个重大的问题。
孔子对春秋时代的情形怎样说的呢?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就是说禘礼开始以后,主祭者端上一爵奉献神
禘的酒以后,心里就想赶快走了,接着祈祷等等隆重的祭礼,都在那里应付了事。
孔子看到这种情形感叹的说:“吾不欲观之矣!”我实在不想看下去了,为什么不
想看?就是认为何必勉强做假,而丧失了这件事的实际精神呢!
孔子这几句话,有很多意义。譬如现在社会上举办许多事情,内心没有真正的
诚意。无论是宗教仪式或任何社会的宣誓,只要举起手来表示一下,心里完全没有
肃庄恭敬的诚意。冷眼旁观者看来,不得不油然而兴“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
之矣”的感慨。这就是中国文化告诉我们,事事要发自内心的诚恳,而不完全在于
形式,一切形式,都必须配合内心的诚恳,才有意义。
由此再进一层,便引出下面一段话。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譬如示诸斯乎?
指其掌。
有人问孔子,关于“禘”这个礼仪的说法,和这一套学术思想的理论,它的基
本精神又在哪里?孔子怎么答复呢?他说:“不知也”——我不知道。孔子真的不
知道吗?当然,这是他幽默的话,换句话说,是一种“反教育”,用现代术语来说,
是“反激式的教育”。他的意思是说,这一种基本的文化精神,大家应该知道的。
既然大家都不知道,那么我也不知道了。且看他说了不知道以后又怎么说下去,就
可明白他真的知道不知道了,“……‘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譬如示诸斯乎?’指
其掌。”孔子指自己的手掌说,真正懂得禘这个文化精神的人,看天下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