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家,常畜龟
饮食之,以为能导引致气。”最后这么一句,意思是说:据小子我遍游名山大川,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到了南方一看,江淮之人,长江以南,湖南、广东一带的人,
他们还吃乌龟的肉呢!这篇文章到此就完了。你说他迷信不迷信?这可不知道了,
也许这是他的历史哲学。上面说了乌龟很灵验,既然很灵验,又自己保不住,江淮
的人还吃乌龟肉,就可见不灵验。假如不灵验,又何必去迷信?但一定说是迷信,
上面又举了很多灵验的事实。由此我们知道古人写文章,不像现代的人写文章没有
根。古人写文章不但有根有据,而且不轻易下结论,非常客观。
现在回到本文。如上面所说的,因为古人对于乌龟非常重视,鲁国的大夫臧文
仲居蔡,把一个玳瑁藏起来。当年没有博物馆,臧文仲是一位大夫,在自己家里,
修了一间房子,把这个玳瑁供起来。这间供玳瑁的房子,漂亮极了。“山节藻棁”,
就是古代木质的建筑物,在梁柱上雕刻有山水。“藻”是海藻形的花纹浮雕。
“棁”就是接棁的地方。为了供一只乌龟,特别在家里修一栋建筑物,又修得那么
漂亮、华丽、奢侈。一般人都认为臧文仲很有智慧,很有学问。孔子就说:“何如
其知也?”——这个“知”读“智”——像他做这样事情的人,为什么一般人说他
很有智慧呢?孔子认为臧文仲做这件事,太不懂事,几乎是近于无知。他相信一个
人到了某种地位时,在言行上,一举一动,一句话,都会影响到社会风气。以现代
社会而言,如果一个有权位的人家,养一只小狗,给它盖栋小洋房,就未免太过分
了。当一个社会艰难困苦的时候,这样做是不应该的,这不能算是智。
进退揖让之间
这里又批评当时历史上另外一个人——令尹子文: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
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
仁?
令尹子文是春秋战国时代,楚国的名宰相。姓斗,名谷于菟。楚国是当时南方
新兴的国家。研究春秋战国的历史文化就知道,北方大概偏重于传统守旧;到了南
方,楚国是后起的国家,气象就不同,文化思想都有新兴开展的现象。同时他也有
很好的政治家。
令尹子文,令尹是官名,等于后世所谓的宰相、首相。子文是封号。他的道德、
学问都很有修养,而他当时在国际间的声望,大致相当于近代日本明治维新的名相
伊藤博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他三次上台做首相,并没有觉得了不起,一
点也没有高兴过。“三已之,无愠色。”三次下台卸官,他也没有难过。人在上台
与下台之间,尽管修养很好,而真能到淡泊的并不多。一旦发表了好的位置,看看
他那个神气,马上不同了。当然,“人逢喜事精神爽”,这也是人情之常,在所难
免。如果上台了,还是本色,并没有因此而高兴,这的确是种难得的修养。下台时,
朋友安慰他:“这样好,可以休息休息。”他口中回答:“是呀!我求之不得!”
但这不一定是真心话。事实上一个普通人并不容易做到安于下台的程度。所以唐人
的诗说:“逢人都说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这是描写当时在朝做官这种情形,
古今中外都是一样,不足为怪。不但中国,外国也是一样。“不喜不愠”,这是很
重要的修养。此其一。
其次,上台终有下台时。爬山的朋友就知道,爬上去时固然很难,下山的时候
更危险。因为向上爬很费力很痛苦,一定会小心。走下坡的时候,就满不在乎了,
但往往在这时出毛病。我们可以从爬山体会人生。人“上台终有下台时”,而且老
是站在台上,永远演上去就没有意思了。和电影、电视界的人一接触就知道,再好
的明星,演上十年,也就不再受欢迎了。大家看惯了的面孔,就会生厌,必须要换
新人。所以有时下来,换个面孔,蛮好!同是一个人,到别的地方站站,蛮好!此
中也其有人生哲理。此其二。
在权位、名利之间,大家都说对富贵功名不在乎,但有人问我喜欢什么?我一
定说喜欢钱。问我有钱没有?我老实回答没有钱。当然,不应该要的钱不会去拿,
危险的钱不敢去拿,所以一辈子也没有钱。但钱是人人喜欢的,所以要讲老实话。
如果说“我绝不要钱”,这个话真不真?很难说了。同样的说“我绝不要做官”,
这个话是不是真心的,也很难说。富贵功名我很喜欢,可是绝不乱来,绝不幸致。
这是坦白话、良心话,我喜欢,但不苟取、不乱来,这已经了不起,是很好的素养
了。如果说我绝对不喜欢,那是假话。人要诚恳。所以做官,必须要学学令尹子文,
三次上台,不喜,三次下台,不愠。我们看书时往往把这种地方很轻易带过了,如
果自己切实一体会,才知道他真是了不起。上台,应该的,你交给我做,只要能够
做的我尽力去做;下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