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滋神沐灵苑 >> 文章 >> 出路的探索 >> 思辩 >> 正文
论语别裁(上论) 公冶长第五       
论语别裁(上论) 公冶长第五
[ 作者:南怀瑾 | 转贴自:不详 | 点击数:10574 | 更新时间:2003-09-20 | 文章录入:华灵子 ]
。”这也是从人生经验中体会得来, 的确大半是如此。屠狗辈就是古时杀猪杀狗的贫贱从业者,他们有时候很有侠义精 神。历史上的荆轲、高渐离这些人都是屠狗辈。虽说是没有知识的人,但有时候这 些人讲义气,讲了一句话,真的去做了;而知识越高的人,批评是批评,高调很会 唱,真有困难时找他,不行。 讲到这里,想起一个湖南朋友,好几年以前,因事牵连坐了牢。三个月后出来 了,碰面时,问他有什么感想?他说三个月坐牢经验,有诗一首。是特别体裁的吊 脚诗,七个字一句,下面加三个字的注解。他的诗是:“世态人情薄似纱——真不 差,自己跌倒自己爬——莫靠拉;交了许多好朋友——烟酒茶,一旦有事去找他—— 不在家。”我听了连声赞好。这就和“负心多是读书人”一样,他是对这个“清” 字反面作用的引伸;对社会的作用而言,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孔子对于陈文子这种 人的评论只给他一个“清”字。总之,“水太清则无鱼,人太清则无福。”这话很 有道理。子张又问陈文子这个人,够不够得上“仁”的程度?孔子就说,他对仁的 观念都还没有,怎么可能达到“仁”的修养? 想得太过了 上面列举出“忠”的榜样和“清”的榜样,接着讲一个道理。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季文子姓季孙,名行父,谥文,是鲁国的大夫。做事情过分的小心,过分的仔 细。“三思而后行”,一件事情,想了又想,想了又再想叫“三思”。孔子听到他 这种做事的态度,便说:“再,斯可矣!”这句话有两种解释,从前老学究们的解 释认为:“做事情要特别小心,孩子们,想三次都不够,孔子说‘再斯可矣!’还 要再想一次哪!”这种解释是不对的。其实,孔子认为他想得太多。作人做事诚然 要小心,但“三思而后行”,的确考虑太多了。学过逻辑就知道,学过《易经》的 道理更懂得。世界上任何事情,是非、利害、善恶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 的。但是要三思就讨厌了,相对总是矛盾的,三思就是矛盾的统一,统一了以后又 是矛盾,如此永远搞不完了,也下不了结论的。所以一件事情到手的时候,考虑一 下,再考虑一下,就可以了。如果第三次再考虑一下,很可能就犹豫不决,再也不 会去做了。所以谨慎是要谨慎,过分谨慎就变成了小器。大家都有几十年的人生经 验,过分小心的朋友,往往都犯了这个小器的毛病,小器的结果,问题就多了。所 以孔子主张,何必三思而后行,再思就可以了。 难得糊涂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宁武子是春秋时代,卫国很有名的大夫,姓宁,名俞,武是他的谥号。经历卫 国两代的变动,由卫文公到卫成公,两朝代完全不同,宁武子却安然地做卫国的两 朝元老。“邦有道则知”,这个邦就是古时国家的别称,国家政治上了正轨,他的 智慧、能力、才具发挥出来,了不起!可是后来到了卫成公的时候,政治、社会, 一切都非常混乱,情况险恶,他还在朝,也参加了这个政治,可是他在“邦无道” 的时候,却表现得愚蠢鲁钝,好像什么都很无知。但从历史上看出他并不笨,他对 于当时的政权、社会,在无形之中,局外人看不见的情形下,在努力挽救。表面上 好像他碌碌无能,没有什么表现,可是他对于国家、社会真的做了事。所以孔子给 他下了一个断语:“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他说宁武子那种聪明才智的表 现,有的人还可做得到,但处于乱世那种愚笨的表演,就难以学到了。 人们到了社会历史发生变动的时候,尤其是古代帝王政权变乱时,在前一个君 王手上,充分表现了政治才能的人,本来是很容易遭忌的。这是政治上千古以来不 移的定例。何以如此?有点莫名其妙的,也许是人类心理的通病,能干了会有人妒 忌的。为什么妒忌?只能说是人类天生的劣根性,我们必须以学问、道德来消磨它。 这种妒忌心理,到了事业或利害相对的时候,就忌刻别人。所以学问之道,就要了 解自己的心理,把这些罪恶的心理,消磨了、转化了,那才是真正“仁道”之“仁”。 所以孔子说到宁武子,当初他的才能表现得那么高,应该遭人家的妒忌;但是到了 变乱的时候,他表现很碌碌无能,没人打击他,也没有人仇恨他,这一点修养是别 人做不到的。人在得意时,聪明才智很容易露锋芒;“其知可及也”,这点大家还 可以做得到。但是其实无华、老实平淡、笨笨无能的样子,“其愚不可及也”,这 就很难做到了。 这里我们就想到清朝名士郑板桥,说过几句很了不起的话:“聪明难,糊涂亦 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绝 顶聪明的人,不是故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下一页

上一篇文章:论语别裁(上论) 里仁第四
下一篇文章:论语别裁(上论) 雍也第六
   发表评论 | 告诉好友 | 打印此文 | 关闭窗口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 为之而震撼!--所以我永不杀…[754]
· 联合国官员吁为拯救地球 少…[736]
· 视频:遏止全球暖化的「三…[768]
· 视频: 全球气温上升6度之后…[722]
· NASA SOS[743]
 
· 佛学唯识论与精神分析学[887]
· 感染当下大家庭的温暖、光…[1075]
· 度己度人度生灵度亡灵,给…[1089]
· 舍气度之局限,得志量之恢…[1431]
· 常留三分余地与人设想[1498]
 
· 于丹《论语》心得 人生之…[934]
· 论语别裁(上论) 子罕第九[11904]
· 论语别裁(上论) 泰伯第八[11691]
· 论语别裁(上论) 述而第七[12121]
· 论语别裁(上论) 雍也第六[3386]
网友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查看关于此文章的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