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滋神沐灵苑 >> 文章 >> 出路的探索 >> 思辩 >> 正文
论语别裁(上论) 公冶长第五       
论语别裁(上论) 公冶长第五
[ 作者:南怀瑾 | 转贴自:不详 | 点击数:10573 | 更新时间:2003-09-20 | 文章录入:华灵子 ]
水家的相传,事出有因,查无实据。 孔门文武事功的二子 子贡如何的捧孔子,下面便是明证: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 闻也。 以子贡的学问与成就,终于说出孔子的伟大来。他说,我们跟了夫子这么多年, 所晓得的,只是他的文章。说到“文章”一词,我们要注意,在这里并不是写稿子 的那种文章;古人的所谓文章,包括美好的言语、思想、行为、举动、待人、处世 等表之于外的都叫作文章;事理成了一个章法,蕴含艺术的气氛,就叫文章。后来 变成狭义的文章,写成某些形式的文字才叫文章。子贡在此说,老师的学问文章, 我们都常听到;可是老师有关于人性的本源,与形而上生命的来源的本体论,以及 宇宙最初是怎样开始的?究竟谁造的?是唯物的或唯心的?这个天道——哲学的问 题,因我们的程度还不够,老师也就没有跟我们提。所以我们后世只有研究《易经》, 才看出孔子谈形而上道的哲学和科学问题,四书中关于形而上道的阐述非常少。因 此,后世研究孔子的学说,如果有人提出孔子对于形而上的观念是如何如何的,多 半是他的孔子如此认定,难为笃论。譬如我们写了一篇文章,内容上说孔子认为如 何,如何;多方引证一番,那只能说是我们的孔子,并非孔子的我。这是什么道理 呢?根据子贡的话:“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可见他因这班弟子的 程度还不够,所以很少跟他们提到。 本篇到此,话题一转,这里说子路的好处了。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子路尽管那么粗暴,那么冲动,但子路的品德特别好,武功也好,孔子的确喜 欢他。他是后来在卫国出大乱的时候战死的。卫国发生变乱时,他刚从外面回来, 原来他可以躲开这场祸乱的,但他没有逃避,他听到消息认为“见危授命”,更应 该前去,不能逃避。他进去以后,正在战乱,他参加作战而死亡,临死时一身都是 创伤,但他认为儒者之死,应该整其衣冠。所以临命终时,抱着重伤,戴上帽子, 整理好衣服,端端正正,然后才断气。一个人一身创伤,还如此从容,知道大限已 至,整理衣冠,扣好扣子,死得端正,这种精神修养,太不容易,他能如此,决非 偶然。所以这里说子路最怕听见孔子讲话,为什么?因为他怕听了做不到,有愧于 为学。道理明白了,行为要配合得上,此即所谓“履践”的工夫。他因为怕做不到 事理合一之境,等于是自欺,所以他最怕老师的教诲。 盖棺成定论 本篇这一节之前,都是讲学生的故事。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 谓之文也。 这节开始讲到孔子对于当时及其前后时代人物的评论。这个人物的评论,包括 了如何作学问与整体的文化精神。现在这里先介绍一个人。他就是孔文子,姓孔名 圉,是卫国的大夫。文子的“文”的来源,是中国古代的谥法,从周朝开始,一直 流传下来的,民国以来,因为几十年都在战乱之中,国家多故,我们文化中的这一 点还没有恢复。 什么是谥法?简单一句话,就是一个人死后的定论。这是一件很慎重的事,只 有中国历史文化才有的,连皇帝都逃不过谥法的褒贬。我们要晓得,这一点便是中 国文化春秋大义的精神所在,同时更应该使下一代记取这具深义的特点。中国古代 做皇帝、做官的最怕这个谥法,怕他死后留下万世的骂名,甚至连累子孙抬不起头。 因此他们为国家做事情,要想争取的是万世之名,不愿死后替子孙留下臭名,更不 愿在历史上留个骂名。这个就叫谥法——也就是死后的一字之定评。皇帝死了就由 大臣集议,或史官作评语,像汉朝的文帝、武帝,称谓“文”、“武”,都是谥法 给他们的“谥号”。“哀帝”就惨了,汉朝最后那个帝为“献”帝,也含有奉献给 别人,送上去的悲哀。可见这个谥法很厉害。王阳明,是他本人的号,后来加谥为 “文成”。曾国藩,后人称他曾文正公,“文正”两字是清朝给他的谥号。死后的 评语够得上称为“文成”、“文正”的,上下五千年历史,纵横十万里国土,虽然 有几亿的人口,其中却数不出几个人,最多一二十人而已。这是中国文化中谥法的 谨严。所以中国人做官也好,做事也好,他的精神目标,是要对后代负责;不但对 这一辈子要负责任,对后世仍旧要负责任。如宋代的名臣,也是理学家的赵拤,他 一度放到四川作“省主席”——比拟现代的官位来说。他自己骑一头跛脚骡子,带 了一个老仆人、一琴、一鹤去上任,到了省城里,全城的文武官员,出城来接新主 席,却看不到人,谁知道那个坐在茶馆里面,一琴、一鹤相随的糟老头子就是新上 任的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下一页

上一篇文章:论语别裁(上论) 里仁第四
下一篇文章:论语别裁(上论) 雍也第六
   发表评论 | 告诉好友 | 打印此文 | 关闭窗口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 为之而震撼!--所以我永不杀…[754]
· 联合国官员吁为拯救地球 少…[736]
· 视频:遏止全球暖化的「三…[768]
· 视频: 全球气温上升6度之后…[722]
· NASA SOS[743]
 
· 佛学唯识论与精神分析学[887]
· 感染当下大家庭的温暖、光…[1075]
· 度己度人度生灵度亡灵,给…[1089]
· 舍气度之局限,得志量之恢…[1431]
· 常留三分余地与人设想[1498]
 
· 于丹《论语》心得 人生之…[934]
· 论语别裁(上论) 子罕第九[11902]
· 论语别裁(上论) 泰伯第八[11689]
· 论语别裁(上论) 述而第七[12119]
· 论语别裁(上论) 雍也第六[3386]
网友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查看关于此文章的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