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的人,有就是有,
没有就是没有,不必转这个弯。微生高转了这个弯,就不能算是直。
这一点值得我们研究了。我们要注意,孔子的思想——在下面还会讲到——是
“以直报怨”,这也就是后世儒家思想的争论点。什么是“以直报怨”呢?你打我
一记耳光,我不打你一拳,但吐你一口唾沫,不过分吧!总可以吧?因为你打我,
我实在生气。至少,你骂了我,我可以不恨你,但我不理你,这总可以吧?这就是
“以直报怨”的道理。孔子一直是这个主张。“以德报怨”是老子的思想,后世也
把它代表了道家的思想。就是说,你对我不起,我不恨你,不报复你,反而对你好,
乃至把你感化了。孔子“以直报怨”的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和墨子思想以及侠义
思想,有相同看法,都主张“直”。所以中国侠义的思想和墨子的思想,普遍流传
于民间,所谓“睚眦必报”,所谓“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就是由这种精神演变
而来。那么孔子这个思想对或不对呢?我们不管他圣人不圣人,“吾爱吾师,吾更
爱真理。”先把圣人这头衔供到上面去,问题则要讨论。
拿中国传统的侠义思想或道家的思想来说,对于一个有困难,有急用而来借钱
的朋友,正好自己没有钱,于是转向他人借来,给这困难的朋友,这是义所当为的
事。但孔子在这里却并不以为然,他认为这不是直道的行为。
就我们现在研究的方法,《论语》是整篇连贯的,不能一节一节拆开来看。而
且二十篇《论语》,也可说是全部连贯的一篇大文章。那么在这一个基本观点上,
来看这一句话的含义。正如我刚才所讲的,孔子晚年周游列国后,要回国讲学了。
他发表“宣言”,首先提出来“不念旧恶”,过去的都过去了,所有恩恩怨怨,大
家都不必去说他。现在应该回去,为自己国家、为天下人,打一点文化的基础,来
教育后代。第二点他也说明,虽然过去不问,但好的还是好,坏的还是坏。并不因
为既往不咎,坏的就一下子变好了。这里不过借用这个“直”字来作说明而已。如
果一定要说这一点,是孔子解释直道行为的要点,那么,后世的儒家就发生问题了。
汉、唐、宋、元、明、清以来,所有读书称儒家的人,都变成胸襟狭窄,结果就成
为刚才所例举过古人的诗说:“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了。难道说读
书人多半不管别人,不能具有这种侠义的精神?这是误解了孔子这句话的意思。就
我的观点,连贯全篇的思想看起来,孔子是故意向当时鲁国一些因政治上恩怨而怕
他回国的人,透露了一个消息——虽然对于你们,在我心里并不同意,但是各走各
的路,你们不要害怕,我要回来了。
何以见得是这样的呢?下面孔子还有一句话。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
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这个丘是孔子的名字。我们过去老式的念书,念到这里不称丘,不敢念,念了
犯忌讳,要挨揍的。于是另外拿一个字来替代,而念成“某亦耻之”。现在时代的
忌讳不同了,无所谓。这里孔子又说,一个人讲一些虚妄的、好听的话;脸上表现
出好看的、讨人喜欢的面孔;看起来对人很恭敬的样子,但不是真心的。左丘明耻
之,丘亦耻之。(左丘明就是写《春秋左传》的左丘明,古人认为左丘明是当时的
闻人。古代所谓的闻人,就是名气非常大,可并不是官,也不是一个固定型的人,
所以称闻人。后世对帮会领袖称作闻人,这个观念,古今是有出入的。)孔子这句
话是说,左丘明讨厌这种说假话做假事的人,我也和左丘明一样,讨厌这种人。
“匿怨而友其人”,明明对人有仇怨,可是不把仇怨表示出来,暗暗放在心里,
还去和所怨恨的人故意周旋,像这样 的人,他的行径就太不对,用心也太奸险了。
左丘明作人的态度不屑于这样,我也不屑于这样。
把孔子这两句话,和对微生高的话连在一起,再把上面“归与……归与……”
连贯起来,如我刚才所说的,是孔子归国办教育前的“宣言”。等于是对鲁国政治
上这班怨恨他、怕他回来的人说,我对你们是不同意的,但没有仇恨,我要回来了。
一连串贯通起来,便成了这个意思。但非定论,我只是作如此说而已。对与不对,
另俟高明。
下面接着孔子回到鲁国了,我们把它连起来,就像是孔子的一段传记历史。也
可当一部小说,也可当一部电影看。
一乐也的对话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
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有一天,颜渊和子路站在孔子旁边闲谈,孔子就说:“盍各言尔志”。“盍”
是一个虚字,中国古文里经常有“盍”“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