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你,世界上的人,聪明智慧大约相差不多,反应快叫聪明,反应慢就叫笨。你骗
了聪明的人,他马上会知道,你骗了笨人,尽管过了几十年之久,他到死终会清楚的。
难得有人真正笨到被你骗死了都不知道的,这个道理要注意。
所以,不要看不起任何一个人,人与人相交,各有各的长处,他这一点不对,另
一点会是对的。有两个重点要注意的:“不因其人而废其言,不因其言而废其人。”
这个家伙的行为太混蛋了,但有时候他说的一句话,意见很好。你要注意,不要因为
他的人格有问题,或者对他的印象不好,而对他的好主意,硬是不肯听,那就不对了。
有时候“不因其言而废其人”,这个人一开口就骂人,说粗话,你认为说粗话的、土
包子,没有学问,然后把他整个人格都看低了。这都不对,不能偏差,“无友不如己
者”,世界上每个人都有他的长处,我们应该用其长而舍其短,所以“过则勿惮改”,
因为看到了每一个人的长处,发现自己的缺点,那么不要怕改过,这就是真学问。
据心理学的研究,人对于自己的过错,很容易发现。每个人自己做错了事,说错
了话,自己晓得不晓得呢?绝对晓得,但是人类有个毛病,尤其不是真有修养的人,
对这个毛病改不过来。这毛病就是明明知道自己错了,第二秒钟就找出很多理由来,
支持自己的错误完全是对的,越想自己越没有错,尤其是事业稍有成就的人,这个毛
病一犯,是毫无办法的。所以过错一经发现后,就要勇于改过,才是真学问、真道德。
那么,我如何来证明这个“无友不如己者”是这样解释呢?很自然的,还是根据
《论语》。如果孔子把“无”字作动词,便不用这个“无”了。比如说,下面有的
“毋意”、“毋我”等等,都用这个“毋”字。而且根据上下文,根据整个《论语》
精神,这句话是非常清楚的,上面教你尊重自己,下面教你尊重别人。过去一千多年
来的解释都变成交情当中的势利,这怎么通呢?所以我说孔家店被人打倒,老板没有
错,都是店员们搞错了的,这要特别修正的。
种瓜者
下面一节,等于一个结论: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古人对于这一句的解释,我也有点意见。拿孝道来讲,过去讲中国文化的孝道,
本来很重要,我们看历史上给皇帝的奏议,常有“圣朝以孝治天下”这句话。等于是
宪法的基础精神,过去我们没有“宪法”这个名称,但是有这个精神——宪法的哲学
精神,以孝道为基础、作中心。所以过去的皇帝,权倾天下,一到内宫,见到母后,
皇帝也要跪下来,皇太后对什么事讲一句不应该,皇帝就非改不可。(但是出了内宫,
母后则不能干政。)固然,我们向来以孝治天下,但硬拉上了作解释,也是不对的,
古人就解释“慎终追远”是孝道。所以过去在大陆,人家大厅里的祖宗牌位上面,总
是“慎终追远”四个字,这就是因为古人解释“慎终追远”只对孝道而言的。他们解
释:慎其终者,是说对过去了的,死了的先人,我们要怀念他。“民德归厚矣”,他
们解释,如果大家都能孝顺父母,孝于祖宗的话,社会风气就趋于厚道了。
这是有问题的,意思对,但牵强附会。为什么引用曾子的这一段话讲学问呢?
“慎终追远”是什么意义?“终”就是结果,“远”就是很远的远因,用现在观念
的一句话来讲就解决了,“一个人要想好的结果,不如有好的开始。”欲慎其终者,
先追其远,每件事的结果,都是由那远因来的,这里我们可以引用佛学里的一句话:
“菩萨畏因,凡夫畏果。”佛家的菩萨,大致相当于中国儒家的圣人,圣人们非常重
视一件事情的动机。比如有一个朋友来约你作生意,这个动机,也就是这个初因,我
们要注意,也许是善因,也许是恶因,如果是恶因,即使叫你作董事长,将来坐牢的
也是你,那么这个因要注意了,所以菩萨是怕这个因。而“凡夫”——普通一般人畏
果,像死刑犯到执行时才后悔,这个后果来了他才怕。真要注意学问的人,对每一件
事,在有动机的时候就做好,也就是刚才说的,要有好的结果,不如有好的开始,也
就是开始就要慎重。
有人不择手段的创业,经常喜欢引用西方宗教革命家马丁·路德的“不择手段”
这句话。但是你要注意,对马丁·路德这句话,不要只说一半,他是说:“不择手段,
完成最高道德。”现在把这句话拦腰一刀,砍去一半,把“不择手段”拿去用,而不
是“完成最高道德”,这就很危险了。
所以“慎终追远”的意思,是说与其要好的结果,不如有好的开始,西方文化中
有一句俗话:“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也是这个道理。大家认识了这个道理,则
“民德归厚矣”。社会道德的风气,自然都归于厚道严谨。这是“学问”的道理。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