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清高,因此只好忍痛牺牲。那就大可不必,这就不平凡,
不平凡不是真涵养的精神。因此孔子告诉子贡,要安贫乐道,要平实,他说仅是做到
不骄傲,不算好,还要进一步做到好礼,尊重别人和爱人。
富而好礼的方面,我们与工商界人士接触就看得出来,社会上的有钱人,有的非
常讨厌,不学无术,一开口庸俗不堪,所以富有不一定好礼。好礼不一定仅仅讲礼貌,
而是在学问作人各方面随时虚心求进。假如一个真正富有的人,能够不断追求学问,
不断讲究作人做事的道理,实在了不起。有的人事业成功了以后,往往亲朋间脱离了
关系,这是遗憾的事。
讲到这里,再看下去,知道子贡是服了老师,孔子是了不起的,所以子贡提出了
一句话来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这个诗是古代的诗,
谁作的呢?前辈古人作的,当时流传很广。“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八个字是引
用古诗里的原句。这诗是讲做玉石的方法,如花莲的玉石,最初是桌面大的一块石头,
买来以后,先将它剖开,里面也许能有几百个戒指面,也许只有十个八个也说不定。
做玉器的第一步,用锯子弄开石头叫剖,也就是切;找到了玉,又用锉子把石头的部
分锉去,就是第二步手术叫磋;玉磋出来了以后,再慢慢地把它雕琢,琢成戒指型、
鸡心型、手镯型等一定的型式、器物,就是琢;然后又加上磨光,使这玉发出美丽夺
目的光彩来,就是磨。切、磋、琢、磨,这就是譬喻教育。一个人天生下来,要接受
教育,要慢慢从人生的经验中,体会过来,学问进一步,工夫就越细,越到了后来,
学问就越难,所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这句话大有推崇孔子的意
思,好像说:“做学问还要像玉一样地切磋琢磨,我懂了。”那么孔子答复他了,子
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赐是子贡的名字,孔子说你懂得
这个道理,现在可以开始读书了,也可以开始读诗了,因为我刚刚提示了你一个道理,
你自己就能够另外推演出别的道理来。这表示了一个人的天分高,拿现在的教育来说,
是教了一个原则,其他就可以自己类推了。
诗的人生
不过这句话研究起来有一个问题,是诗的问题。我们知道中国文化,在文学的境
界上,有一个演变发展的程序,大体的情形,是所谓汉文、唐诗、宋词、元曲、明小
说,到了清朝,我认为是对联,尤其像中兴名将曾国藩、左宗棠这班人把对联发展到
了最高点。我们中国几千年文学形态的演变,大概是如此。
今天中午有位学者,谈到很多人写作的东西,他说过去看了一些作品,马马虎虎
过得去,还不注意。现在看一些作品可难了。他这话是真的。有些人有文学家的天才,
随便写几句,从笔调上一看,就知道他在文学上一定会有成就;也有的人力学一辈子,
也不能变成文学家。虽然写文章写得蛮好,但是他到不了那个程度,怎么下工夫都无
法突破他们自己的那一个极限,他的文章始终只是一个科学家的文章。所以看科学的
书,没有办法看得有趣味。我曾经对学生说,你教化学的,如配合文学手法来教,会
比较成功。科学本身很枯燥,所以最好把它讲得有趣味,比如对一个公式,先不要讲
公式,讲别的有趣的;最后再说明这个有趣的事,跟某一公式的原理是一样的,听的
人就可以贯通。结果有几个学生用这个方法教,的确很成功。但现在中国文学正在剧
变当中,还找不出一个法则来。
至于诗,过去我们读书,没有人不是在小学(不是现代的小学)就开始学诗的。
每一个人都会作诗,不过是不是一个诗人,是另一个问题。有人问为什么我们对诗的
教育这样重视,这是个大问题。下面第二篇《为政》里就有一个要点,说明这个道理。
一般人通常认为,作诗就是无病呻吟,变成诗匠。从前也有人打趣这种诗,所谓“关
门闭户掩柴扉”,关门就是闭户,闭户也是关门,掩柴扉还是关门。平仄很对,韵脚
也对,但是把它凑拢来,一点道理都没有。这就是无病呻吟,这样的文学,实在有问
题,都变成“关门闭户掩柴扉”了。过去还有一个笑话,在几十年前,有一种所谓
“厕所文学”。在江南一带,像茶馆等公共场所的墙上,乱七八糟的字句,写得很多。
这些字句,无以名之,有人就称它为“厕所文学”。有人看了这些文字,实在看不下
去了,也写了一首诗,这首诗也代表了中国文化中文学的末流。原句是:“从来未识
诗人面,今识诗人丈八长,不是诗人长丈八,如何放屁在高墙?”这是当时批评“厕
所文学”的滑稽之作,像这类衰败的情形,我们现在看来很平常,但当时却很严重。
所以当年国父不得不提倡革命。那时文学、文化的问题,是非常严重。那些无病呻吟
的诗,衰败的东西太多了!像这一类含义的笑话,实在太多。所以后来“五四运动”
的时候,要打倒旧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