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固然打错了,可是这个错误的实在,也不能完全由当时动手
打的人担负起来。这个错误是在那个时代,历史的包袱给他们的压力而造成的。
这里孔子对子贡说的话,点出了“诗”的道理是什么,作诗学诗的人,并不光是
想当一个诗人,否则当诗人就要被骂“如何放屁在高墙”。所以诗的目的,并不是专
搞文学,其中所含的道理非常重要。关于诗的文化,孔子在下一篇说了,在这里他告
诉子贡,读了诗,并不是教你变成一个酸溜溜的书呆子,一定要“告诸往而知来者”。
岂但作诗,我们读历史也是一样,我们为什么读历史?现在大学里的历史系、历史研
究所的研读历史,虽然拿到好成绩,但对作人做事,一点用处都没有。我们中国人过
去读历史,主张要学以致用,它的精神就是“告诸往而知来者”,懂了过去就要知道
未来,这也就是诗的精神。
到了最后,是这一篇的结论了。大家可以很容易的看出来,《论语》第一篇《学
而》篇的开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
君子乎?”你看这一篇文章又是怎么作结论?恰恰好头尾相顾。最后一句怎么说呢?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是《学而》这一篇的精神所系。他说一个人不怕人家不了解你,最怕你自己不
了解别人。这就归结了那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大概人们都有的一个通
病,就是总觉得自己了不起,往往我们说错一句话,脸红了;但三秒钟以后,脸不红
了,自己马上在心里头找出很多的理由来支持自己的错误,认为自己完全对,再过个
把钟头,越看自己越对。人,就是这样,所以人总怪人家不了解自己,而对于自己是
不是了解别人这个问题,就不去考虑了。所以《学而》这一篇的宗旨,最后的一点,
以本篇第一节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为重点。这个结论的重点就是你为什
么在心中怨恨?不要怕人家不了解你,最重要的是你是否了解别人。于是这一篇作学
问的目的,到这里得到结论,整个结束。
------------------
亦凡公益图书馆扫校
|
上一页 下一页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