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滋神沐灵苑 >> 文章 >> 出路的探索 >> 思辩 >> 正文
论语别裁(上论) 学而第一     
论语别裁(上论) 学而第一
[ 作者:南怀瑾 | 转贴自:不详 | 点击数:10060 | 更新时间:2003-09-20 | 文章录入:华灵子 ]
的,西方文化这个系统是很严谨的,他们的哲学思想最初 是宗教,宗教只教人信,而且是专制强权,绝不容许你怀疑。你想知道上帝怎么来的, 但是你不能问,只要“信”就得救。哲学家说,你要我信可以,不过你要把那个幕拉 开给我看看,我看到了以后,绝对信!这是哲学精神。 后来,因为哲学的发展,又形成了科学,科学家更进一步说,光看一下还是不行, 我要摸到以后,我才相信的确有这个东西。所以由宗教而哲学,而科学,是今日西方 文化发展的步骤。 中国人真的没有哲学吗?有!所有哲学是“人生哲学”。只讲作人伦理的道德, 讲作人应该怎样。西方人认为我们没有哲学,过去我国的一些学者也跟着人家这样讲, 是不对的。事实上,中国哲学思想,都包括在《礼记》、《易经》等书里面,而且最 多了,不过须要大家努力整理。我国学者,在这几十年来,所整理出来的哲学思想, 还是不够的,太不够了!而且有所偏。这还要我们自己温故知新,多向这方面努力。 现在,我们讲的重点:“礼”不光是礼貌、礼节,而且包括了形而上的哲学,和 形而下人生上的一切运用。因此,下面就接到这一节了。 《三国演义》的幕后功劳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 失其亲,亦可宗也。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为什么中国文化提倡“仁、义、礼、智、信”?“信” 有什么好处?为什么教人建立“信”?因“信近于义”,义者相宜也。这“义”字上 表现了中西文化的不同。我们要注意“仁义”两字,“仁”字,凡是博爱、慈爱都叫 “仁”,世界各国文化,都有“仁”的同义字;但中国的“义”字,英文、法文、德 文,任何一国文字中都没有同义的字。只有中国文化中才有的。这个“义”字,有两 个解释,儒家孔门的解释讲:“义者宜也”。恰到好处谓之宜,就是礼的中和作用, 如“时宜”就是这个意思。另外一个解释,就是墨子的精神——“侠义”,所谓“路 见不平,拔刀相助”。中国人有这个性格,为朋友可以卖命,我们中国人这种性格, 有时候比儒家的影响还要大,为了朋友,认为这条命该送给你,没有关系,帮你的忙 给了你,其他民族也有这种精神,可是没有这种定义。我们有这种文化,而且过去中 下层社会普遍存在。这很重要,尤其一个国家在变乱的时候更明显,在抗战期间就看 到,老百姓为国家民族牺牲的精神,非常伟大,就是中国文化的表现。有人说这是儒 家孔孟思想影响的,并不尽然,其实是《三国演义》等等几部小说教出来的。所以中 华民族能够有忠义之气,这是我们民族的特性,特别的长处,所以我们负责教育的, 要留意这类问题。 这里“信近于义”的“义”,与墨子的“义”字,有相同之处。人为什么守信? 答应的话,一定做到。所以我们历史上有著名“季布一诺千金”的故事。《论语》中 的子路也是这样的人。“言可复也”,守信的人,不可讲空话,因为“言可复也”, 讲了话必须恢复。什么是“恢复”?就是讲了的话要“兑现”。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礼貌的当中要恭敬。所谓恭,就是内心对事情的庄重 认真,并不是看见人敬礼就是恭;虽然不敬礼,当朋友有困难的时候,那种无限关心 的神态,不说出来就知道。所以人恭敬不恭敬,表面态度虽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内心 的事。因此恭敬就是礼。人与人为什么要恭敬?“远耻辱也”,免得招来无谓的耻辱。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因就是动机,中国文化:亲亲、仁民、爱物。“因不失 其亲”,意思是人绝对无私是做不到的。(这个问题,将来会讨论到,中国文化中两 个观念是由道家出来的,一个是大公无私,一个是绝对自私,两种极端思想,对我们 而言都做不到的。而儒家则主张有限的自私。)举个例子,如果大家没有衣服穿,我 弄到了一件,先给我的父亲穿,父亲穿了给我穿,等自己多一件时,再给别人穿。助 人的心行,由近而远,渐渐扩及他人。“亦可宗”,像这个样子,也可以宗仰。 这些都是讲做学问的态度。然后再引用孔子的话: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 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说明学问的道理,并不是只读死书,而是注重现实人生中的作人处世。孔子说生 活不要太奢侈,“食无求饱”,尤其在艰难困苦中,不要有过分的、满足奢侈的要求。 与《乡党篇》孔子自己生活的态度、作人的标准是相通的。“居无求安”,住的地方, 只要适当,能安贫乐道,不要贪求过分的安逸,贪求过分的享受。这两句话的意义, 是不求物质生活的享受,而重视精神生命的升华。“敏于事而慎于言”,包括了一切 责任、一切应该做的事,要敏捷——马上做。“慎于言”,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下一页

上一篇文章:众说纷纭“灵”与“肉”
下一篇文章:论语别裁(上论) 为政第二
   发表评论 | 告诉好友 | 打印此文 | 关闭窗口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 为之而震撼!--所以我永不杀…[754]
· 联合国官员吁为拯救地球 少…[736]
· 视频:遏止全球暖化的「三…[768]
· 视频: 全球气温上升6度之后…[722]
· NASA SOS[743]
 
· 佛学唯识论与精神分析学[887]
· 感染当下大家庭的温暖、光…[1075]
· 度己度人度生灵度亡灵,给…[1089]
· 舍气度之局限,得志量之恢…[1431]
· 常留三分余地与人设想[1498]
 
· 于丹《论语》心得 人生之…[934]
· 论语别裁(上论) 子罕第九[11891]
· 论语别裁(上论) 泰伯第八[11680]
· 论语别裁(上论) 述而第七[12107]
· 论语别裁(上论) 雍也第六[3384]
网友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查看关于此文章的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