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滋神沐灵苑 >> 文章 >> 出路的探索 >> 思辩 >> 正文
论语别裁(上论) 述而第七       
论语别裁(上论) 述而第七
[ 作者:南怀瑾 | 转贴自:不详 | 点击数:12106 | 更新时间:2003-09-20 | 文章录入:华灵子 ]
“盖”字是虚文,古文中如“夫”,如《尚书》上的“曰若”等等都是。推行 白话文之后,有些人说这些字讨厌,是毫不相干的字。其实很有关系。我们平日讲 话,也经常会发出:“唉……”,“这个……”,“呣……”等等的语头。要作文 学研究,这些字对于行文的气势,是很有作用的。如果用得好,更能充分表达语意。 虚字在文学中的地位,有一个很好的近代例子:国民革命成功以后,清朝的皇 帝退位,当时隆裕皇太后——宣统皇帝的妈妈——的退位文章,也是历史上一篇重 要文献。据说是当时南通张状元——张謇——的手笔。文章中间本来没有“即由袁 世凯以全权组织共和政府”这句话。而是袁世凯唆使左右的人,设法加进去的。这 篇文章,是清代三百多年的皇朝,最后下台一鞠躬的时候,对全国人说的话。如何 说法呢?尤其这最后一篇文章中的最后一句话,该怎么个讲法呢?就是最后怎样下 台,这篇文章怎样结束?这可真难。而它最后那句话是“岂不懿欤!”四个字,是 毫不相干的,完全是虚语,但在文章的气势上,意识形态上,非常重要。据说是某 太史加了这四个字作结尾的。叶遐庵记载的辛亥宣布共和前,北京的几段轶闻中有 一段说:“逊位之诏,张金坡(锡銮)早令人拟一稿,同人嫌其冗长,交与余修正。 余以为时尚早,密藏衣袋中(时重要文件不敢置家中,多放在衣袋。有一次夜间收 到解款数十万汇单,余亦置衣袋中,不敢告一人也。)至十二月二十日前后,方拟 动笔,而南方已拟好一稿,电知北京,(此稿闻系张季直、赵竹君二公所拟。)遂 由某君修改定稿。此稿末句‘岂不懿欤’四字,闻系某太史手笔,余甚佩之。盖舍 此四字,无可收煞也。”这是参与其事者的记载,是可靠的。也正如他所说,这四 个无实质、不相干的虚字,在结束文章气势上,可是很有作用的,很重要的。为了 使大家更能体会到这个虚字在文章中的作用,而且这也是历史上的重要文献之一, 现在附录下来,供大家去欣赏,领会。 “朕钦奉隆裕太后懿旨: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 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 南北睽隔,彼此相指,商辍于途,士露于野,徒以国体一旦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 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 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用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 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之全国,立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 圣天下为公之义。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宣布南 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共和政府,与军民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 措,海宇安,仍合汉满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 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 由此可知,对文字有时候也要注意,尤其在外交上的文字,乃至写一封信,与 正式外交有关,每个字都要留意。虽然文字是“雕虫小技”,但如同雕图章,雕了 一辈子,不一定有几个能成为艺术品,文字也有如此之难。这是说到“盖”字而引 伸出来的话。这个“盖”字有时可作“因为”讲,一件事先叙结果,再说原因时都 先加一“盖”字。 这节话,孔子是说,有些人自己无知,一切不懂,却冒充内行去做了,他说他 绝对不做这样的事。所以大家要学孔子,出去做事做领导者,不懂就是不懂。中国 讲领导学,真正的领导者便是善于用人,而不一定自己懂得多。如汉高祖,他又懂 哪一样?他的长处就是能够坦率承认自己什么都不懂。最怕的是自己认为什么都 懂,这是最严重的错误。作为一个领导者,最好的办法,是自己即使懂了,宁可说 不懂。诸葛亮本来什么事都懂的,他为了“集思广益”,仍然请教别人。以能问于 不能,这是最聪明的办法。可是人有一个毛病,懂了以后一定喜欢表现出来。这种 态度,做学者可以,真去做事,就不可以,是大忌讳,至少自己会很辛苦。上面太 能干了,下面就无人才可用。下面有才干也发挥不出来,因为对部下骂了两次笨, 第三次部下有了好的意见也不敢说出来,都唯唯诺诺,领导人就得自己辛苦了。这 还算好,最讨厌的是“不知而作”,自己不知道,又硬充内行,那就更严重,千万 不可犯这个错误。 不但如此,孔子还告诉我们:“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这个“闻”字,包 括了多读书、多听、多问。所谓学问,一边学要一边问,多请教人家,听人家的意 见。听来的不一定对,还要有所选择。对好的见解,就要采纳。仅听还不够,要加 上经验,所以要多见,还要亲眼看见。读历史的人,如果没有经过相当事实的体验, 读历史也没有用,最多不过是个书呆子。譬如说,讲如何作领导人的理论很容易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下一页

上一篇文章:论语别裁(上论) 雍也第六
下一篇文章:论语别裁(上论) 泰伯第八
   发表评论 | 告诉好友 | 打印此文 | 关闭窗口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 为之而震撼!--所以我永不杀…[754]
· 联合国官员吁为拯救地球 少…[736]
· 视频:遏止全球暖化的「三…[768]
· 视频: 全球气温上升6度之后…[722]
· NASA SOS[743]
 
· 佛学唯识论与精神分析学[887]
· 感染当下大家庭的温暖、光…[1075]
· 度己度人度生灵度亡灵,给…[1089]
· 舍气度之局限,得志量之恢…[1431]
· 常留三分余地与人设想[1498]
 
· 于丹《论语》心得 人生之…[934]
· 论语别裁(上论) 子罕第九[11889]
· 论语别裁(上论) 泰伯第八[11676]
· 论语别裁(上论) 雍也第六[3384]
· 论语别裁(上论) 公冶长第五…[10559]
网友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查看关于此文章的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