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滋神沐灵苑 >> 文章 >> 出路的探索 >> 思辩 >> 正文
论语别裁(上论) 述而第七       
论语别裁(上论) 述而第七
[ 作者:南怀瑾 | 转贴自:不详 | 点击数:12116 | 更新时间:2003-09-20 | 文章录入:华灵子 ]
八百年,是否有这个人,姑且不问, 反正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长命老人叫彭篯。孔子下面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没 有什么了不起,不过想向老子、彭篯看齐。这两个人都是讲传统文化,而且是持“述 而不作,信而好古”的态度。总而言之,他等于是自我幽默说:“我没有什么了不 起,只是一个老古董而已。” 接着又说他作学问的态度和教学的精神,就是说明他自己人生的志趣。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默而识之”,学问要靠知识来的,这里的“识”在古代文字中是与“志、记、 志”字通用,所以“默而识之”这句话就是说:作学问要宁静,不可心存外务,更 不可力求表现,要默默然领会在心,这是最要紧的。 “学而不厌”,他自己说作学问的志趣永远不厌倦,这在文章上读起来很容易 了解,乍看起来没有什么了不起,但深深体会一下,孔子的学问就在这里。虽然非 常平凡,但要知道世界上最伟大的就是平凡,能安于平凡是很难的,这也是“人不 知而不愠”的引伸。以自己的经验来证明,假如发狠学一样东西,肯下工夫去学习, 最多努力一段时期,就不能继续不倦的去搞了。所以一生能够学而不厌,不是件简 单的事情。像写毛笔字、打太极拳,开始很有兴趣,再继续下去,到快有进步的时 候,对自己的毛笔字,越看越讨厌,简直不想看;打拳也打得自己不想打了,认为 学不好。这正是一个关键,是个进步的开始,可是大多数都在这种情况下厌倦的放 弃了。因此,就觉得孔子这句话,的确了不起。 另一点便是“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也是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孟子说“得 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乐也。”但是如果“得天下笨才而教育之,一苦也!”教育 的事有时真使人厌倦不堪。尤其是现在青年的教育,从小底子打得太差了,几乎必 须要重新打基础。所以一个真正的教育家,必须要有宗教家的精神,爱人爱世,须 要有舍身饲虎、入海救人的牺牲精神才行,又像是亲自施用换心术硬要把自己的东 西,装到他的脑子里去的这种心情。但有许多学者有了学问,却当成千古不传之秘, 不肯教给别人。 孔子这三句话,表面上看是很容易的,做起来就非常难。后世为人师表者,可 以将这几句话作成格言,在碰到厌倦的时候,提起孔子这几句话,在肚子里脸红一 下,马上自己改正过来。孔子在接着这三句话之后便说:“何有于我哉?”翻成白 话,便是说,我没有什么学问,只不过到处留意,默默地学习中,我把它强记下来; 求学问不厌倦;教人也不厌倦;但是除了这三点以外,我什么都不懂,什么都没有。 就是这个意思。可是这三点都是真学问,我们大家都很难做到,所以我认为这篇是 第一篇《学而》的引伸注解。 梦中的忧乐 接着是讲为学与为政的道理。孔子对于时代风气的衰变非常忧虑,所谓忧国忧 民,他忧的是什么?这里说: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就此四项的内涵,已足以陈述孔子当时忧天下、忧国家、忧民族、忧文化衰颓 变乱的心情。这种心情,到了现在,又压在我们的心头。孔子说,那个时代不得了, 一般人不讲修养自己的品德;只讲现实,不讲求真正的学问。正像这个时代,教育 尽管普及,可是人们都不喜欢读书,甚至连买书都不愿意。现在出的书都是小本, 裤袋里可以放的,不是读书,是坐在公共汽车上摩擦,搞破就算了。不像我们以前 读书,要反复背诵的慎思明辨。现在的背书,并不是以所背诵的书成为自己的学问, 而是作临时应付考试之用,偶然也启发了许多似是而非的思想,知道了很多的知识, 过去是读书,现在是看书,看过就行了,其实不深入。知识不一定就能成为学问。 最可怕的是,听到了义之所在,自己也知道这道理是对的,只是自己的劣根性 改变不了,明明知道自己走的路线不对,又不肯改。为什么不能改?时代环境的风 气,外在的压力,自己又下不了决心,所以只好因循下去。 孔子说了他担忧的四点:“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 也是每一个人和任何一个历史时代的通病,尤其碰到衰乱的世局,任何一个国家社 会,都可能有这四种现象出现,由此可见他的心情,所以说孔子是淑世——救世主 义者。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怕亡国,因为亡国可以复国,最怕是把自己文化的 根挖断了,就会陷于万劫不复。这里所记孔子的感慨,也就是担忧人文文化迷失了 的后果。我们再看古今中外的历史,一旦国家文化亡了,即使形态存在,但已动摇 了根本,难以翻身,这是一定的。犹太人虽然亡了国,他立国的文化精神,始终建 立在每一代犹太子民的心目中。文化看起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下一页

上一篇文章:论语别裁(上论) 雍也第六
下一篇文章:论语别裁(上论) 泰伯第八
   发表评论 | 告诉好友 | 打印此文 | 关闭窗口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 为之而震撼!--所以我永不杀…[754]
· 联合国官员吁为拯救地球 少…[736]
· 视频:遏止全球暖化的「三…[768]
· 视频: 全球气温上升6度之后…[722]
· NASA SOS[743]
 
· 佛学唯识论与精神分析学[887]
· 感染当下大家庭的温暖、光…[1075]
· 度己度人度生灵度亡灵,给…[1089]
· 舍气度之局限,得志量之恢…[1431]
· 常留三分余地与人设想[1498]
 
· 于丹《论语》心得 人生之…[934]
· 论语别裁(上论) 子罕第九[11901]
· 论语别裁(上论) 泰伯第八[11688]
· 论语别裁(上论) 雍也第六[3386]
· 论语别裁(上论) 公冶长第五…[10571]
网友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查看关于此文章的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