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一个大外交官,说话非常漂亮,绝不问正题。他问孔
子,老师,你看伯夷叔齐是什么样子的人?孔子说,那是了不起的,古代的贤人啊!
子贡说,老师!他们两人,为了信守仁道的节操,不肯当国君,在首阳山饭都不吃,
饿死了,你看他们到最后,会不会埋怨?后悔不后悔?孔子说他不会埋怨的。立定
了志向,为达到最高道德的目标,宁愿饿死,求仁得仁,有什么可埋怨的?子贡听
到这里,不需要再问老师想不想当国君,马上就出来了。对冉有说,老弟你放心,
我们的老师不会做这种闲事。子贡问了当皇帝的话没有?他没有问。但问到了正题
没有?绝对问到了。这就是值得效法的谈话艺术。
讲到这里,下面就刚好把孔子自己的一段感叹接上去,作为解释,恰到好处。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
我如浮云。
这是孔子最有名的话,而且在文学境界上,写得最美。孔子说,只要有粗菜淡
饭可以充饥,喝喝白开水,弯起膀子来当枕头,靠在上面酣睡一觉,人生的快乐无
穷!舒服得很!就是说一个人要修养到家,先能够不受外界物质环境的诱惑,进一
步摆脱了虚荣的惑乱,乃至于皇帝送上来给你当,先得看清楚应不应该当。有了这
个修养,才可以看到孔子学问修养的境界。人生的大乐,自己有自己的乐趣,并不
需要靠物质,不需要虚伪的荣耀。不合理的,非法的,不择手段地做到了又富又贵
是非常可耻的事。孔子说,这种富贵,对他来说等于浮云一样。孔子把这种富与贵
比作浮云,比得妙极了。并不是如后世认为像天上的云,看都不要看一下。唐诗宋
词,作流水浮云的作品太多了。在孔子当时,很少用到。我们要注意到,天上的浮
云是一下子聚在一起,一下子散了,连影子都没有。可是一般人看不清楚,只在得
意时看到功名富贵如云一样集在一起,可是没有想到接着就会散去。所以人生一切
都是浮云,聚散不定,看通了这点,自然不受物质环境、虚荣的惑乱,可以建立自
己的精神人格了。
在这里,又插进孔子的一段话。孔子这里几段话,在什么年龄说的,无法考证,
不过弟子们编这部书,把他的观念连贯起来,编得非常妙,成一整体,所以下面就
是说,孔子的目的在于学问。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根据这个话看起来,孔子总是在四十多岁,至多四十九岁说的。他说如果我能
多活几年,五十岁以后学《易经》——《易经》是古代的文化——把《易经》搞通
了,人生就没有大过了。“大过”也是《易经》六十四卦中一个卦名。从这个观点
来看,人生自己晓得真要求学问,大概都在这个阶段,根据现代医学,人类智慧发
展得最成熟的时候,是五十岁开始,到六十岁这个阶段,因此也证明蘧伯玉:“吾
年五十方知四十九之非。”的话了。人多活一年,反省就多一年。人能知道过去的
错处就是了不起,所以孔子说这几句话,应该是在这个时候。在这阶段中,头脑最
成熟,真有资格求学问。下面就讲孔子的学问,除了《易经》以外,就是雅言,这
是说孔子平常不乱说话的,他讲话都是很高雅的,有所根据的。难道孔子土话都不
讲吗?吃饭一定说:“饮食哉!饮食哉!”不是这个意思,而是说孔子讲的话,都
有学问的根据,根据什么呢?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中国传统的文化,《诗经》、《书经》、《礼记》等等都是雅言,是上古文化
的中心。也就是说他的思想言行,都是有根据的,足以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
记载了孔子这些事情,归纳起来,下面就另起一段: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
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叶公好龙”是历史上有名的故事,他喜欢龙。在宫廷里到处画的雕的都是龙,
结果感动了真龙来现身,却因此把他吓死了。所以当时子张就曾经说过,他不是爱
的真龙,而是爱的像龙一样的东西。而后人把这个故事,当作浮华不实的比喻。叶
公有一天问子路,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子路没有答复他。子路的不答复,非常
高明,因为站在子路的立场,他实在不便说什么。同时孔子这样伟大的人,真的教
人不知从何说起,就是说了,叶公也未必能了解孔子。但是,叶公走了以后,子贡
就进去报告老师,孔子说你何不告诉他,我是一个为了发愤求学问,常常穷得没饭
吃,连自己肚子饿了,都无所感觉,而忘了人是必须吃饭的那种人;当学问上有所
获益,就快乐得忘记了忧愁,根本忽略了衰老的威胁。
孔子这种为学的精神,也是我们要效法的地方。孔子的人生修养,是永远年轻
的,所以他的学问道德,能“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永远是进步的,随时有
新的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