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滋神沐灵苑 >> 文章 >> 出路的探索 >> 思辩 >> 正文
论语别裁(上论) 述而第七       
论语别裁(上论) 述而第七
[ 作者:南怀瑾 | 转贴自:不详 | 点击数:12114 | 更新时间:2003-09-20 | 文章录入:华灵子 ]
他是懂得形而上道。由人生的普通行为——形而下开始,一直到最高的天地万物 的玄妙之道,他全懂。不过一般学生们程度不够,他没有偏向这方面讲,如果专讲 这方面,孔子就变成一个宗教的教主了。尽管后人称他为儒教教主,他自己在当时 非常平实,不走教主的路线。 根据原文“志于道”,可以解释为形而上道,就是立志要高远,要希望达到的 境界。这个“道”就包括了天道与人道,形而上、形而下的都有。这是教我们立志, 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目的。至于是否做得到,是另一回事。正如大家年轻时刚出 社会做事,都立志取得功名富贵,。就以赚钱为目的来说,起码也希望赚到几千万 元。但立志尽管立志,事实上如今一个月只赚几千块。如果因立志几千万,只拿几 千元,“不为也!”不愿干回去好了!这说明立的志能不能实现,是另外一回事。 所以孔子说,作学问要把目标放得高远,这是第一个“志于道”的意思。 “据于德”,立志虽要高远,但必须从人道起步。所谓天人合一的天道和人道 是要从道德的行为开始。换句话来说,“志于道”是搞哲学思想,“据于德”是为 人处世的行为,古人解说德就是得,有成果即是德,所以很明显的,孔子告诉我们, 思想是志于道,行为是依据德行。如果根据这里的四点来分析《论语》中所讲的道 理,有许多都是“据于德”的说明。 “依于仁”,已经说过,仁有体有用。仁的体是内心的修养,所谓性命之学、 心性之学,这是内在的。表现于外用的则是爱人爱物,譬如墨子思想的兼爱,西方 文化的博爱。“依于仁”,是依傍于仁,也就是说道与德如何发挥,在于对人对物 有没有爱心。有了这个爱心,爱人、爱物、爱社会、爱国家、爱世界,扩而充之爱 全天下。这是仁的发挥。 “依于仁”然后才能“游于艺”。游是游泳的游,不是游戏的游,在这里我们 要特加注意,游戏的游是“辵”旁,这里是水旁的游泳的游,“游于艺”的艺包括 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孔子当年的教育以六艺为主。其中的“礼”,以 现代而言,包括了哲学的、政治的、教育的、社会的所有文化。至于现代艺术的舞 蹈、影剧、音乐、美术等等则属于乐。“射”,军事、武功方面。过去是说拉弓射 箭,等于现代的射击、击技、体育等等。“御”,驾车,以现代来说,当然也包括 驾飞机、太空船。“书”,文学方面及历史方面。“数”则指科学方面的。凡是人 才的培养,生活的充实,都要依六艺修养,艺绝不是狭义的艺术。原来绘画是文艺, 现在美术却与文艺分开,越分越细,但也越分越窄。有人说科学分得如此细,走向 一种病态了。举例来说:有人鼻子不通去看医生,鼻科医生说也许受牙齿的影响, 先到牙科检查,然后放射科、神经科、心电图各种查完,再回到原来的鼻科。这时 鼻科医生对病人说,你找错医生了,我是专门治左鼻孔的,你是右鼻孔不通,要找 那一边的医生。这是用医病来讽刺科学分类的过分。中国古代不这样细分,凡属六 艺范围的都是艺。人生对于道、德、仁、艺这四种文化思想上修养的要点都要懂。 这四个重点的前一半“志于道,据于德”包括了精神思想,加上“依于仁,游于艺” 作为生活处世的准绳,是他全部的原则,同时告诉每个人,具备这些要点,才叫学 问。如无高远思想就未免太俗气,太现实的人生只有令自己厌烦。没有相当的德行 为根据,人生是无根的,最后不能成熟。如果没有仁的内在修养,在心理上就没得 安顿的地方。没有“游于艺”,知识学问不渊博,人生就枯燥了。所以这四点统统 要,后人对这四个重点都有所偏重,其实讲孔子思想,要从这里均衡发展。下面一 个问题来了: 孔子的学费问题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从汉朝开始,对“束修”的解释都是学费,好像孔子也在开补习班。他说,凡 是在这里缴了学费的,我没有不教。当然缴了学费要教!教育和买卖一样,尤其当 前教育完全是商业行为。有一次在大学教书下了课,和一位著名的老经济学家在等 交通车,天快下雨了,我叫计程车邀他一起坐回家。闲谈起现在的学校,对教书的 人这样待遇,简直是商业行为。这位经济学家说我外行,他说商业行为是主顾至上, 学生是主顾,我们也是主顾,学校根本没有把我们主顾照拂好,才不是商业行为呢! 我问他那又是什么?他说是官僚作风。这是讲到现代的教育制度,完全西化了,的 确是商业行为。以前中国的教育制度,师生之间,如父子兄弟,负一辈子的责任。 现在这个责任没有了,知识成了货品,与我们原来的教育制度、教育精神不同。这 一点是值得我们检讨的。 现在再来说束修这个字。古代不说学费说束修,但束修又是什么呢?束就是用 绳子捆拢来为一束,修同修,就是腊肉。古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下一页

上一篇文章:论语别裁(上论) 雍也第六
下一篇文章:论语别裁(上论) 泰伯第八
   发表评论 | 告诉好友 | 打印此文 | 关闭窗口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 为之而震撼!--所以我永不杀…[754]
· 联合国官员吁为拯救地球 少…[736]
· 视频:遏止全球暖化的「三…[768]
· 视频: 全球气温上升6度之后…[722]
· NASA SOS[743]
 
· 佛学唯识论与精神分析学[887]
· 感染当下大家庭的温暖、光…[1075]
· 度己度人度生灵度亡灵,给…[1089]
· 舍气度之局限,得志量之恢…[1431]
· 常留三分余地与人设想[1498]
 
· 于丹《论语》心得 人生之…[934]
· 论语别裁(上论) 子罕第九[11898]
· 论语别裁(上论) 泰伯第八[11686]
· 论语别裁(上论) 雍也第六[3385]
· 论语别裁(上论) 公冶长第五…[10568]
网友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查看关于此文章的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