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滋神沐灵苑 >> 文章 >> 出路的探索 >> 思辩 >> 正文
论语别裁(上论) 述而第七       
论语别裁(上论) 述而第七
[ 作者:南怀瑾 | 转贴自:不详 | 点击数:12120 | 更新时间:2003-09-20 | 文章录入:华灵子 ]
生活的艺术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孔子是很喜欢音乐的。音乐和诗歌,用现代话来说,即是艺术与文学的糅合。 过去的知识分子,对艺术与文学这方面的修养非常重视。自汉唐以后,路线渐狭, 由乐府而变成了诗词。人生如果没有一点文学修养的境界,是很痛苦的。尤其是从 事社会工作、政治工作的人,精神上相当寂寞。后世的人,没有这种修养,多半走 上宗教的路子。但纯粹的宗教,那种拘束也令人不好受的。所以只有文学、艺术与 音乐的境界比较适合。但音乐的领域,对于到了晚年的人,声乐和吹奏的乐器就不 合用了,只有用手来演奏的乐器,像弹琴、鼓瑟才适合。因此,后来在中国演变而 成的诗词,它有音乐的意境,而又不需要引吭高歌,可以低吟漫哦,浸沉于音乐的 意境,陶醉于文学的天地。最近发现许多年纪大的朋友退休了,儿子也长大飞出去 了,自己没事做,一天到晚无所适从,打牌又凑不起人。所以我常劝人还是走中国 文化的旧路子,从事于文学与艺术的修养,会有安顿处。几千年来,垂暮的读书人, 一天到晚忙不完,因为学养是永无止境的。像写毛笔字,这个毛笔字写下来,一辈 子都毕不了业,一定要说谁写好了很难评断。而且有些人写好了,不一定能成为书 法家,只能说他会写字,写得好,但对书法——写字的方法不一定懂。有些人的字 写得并不好,可是拿起他的字一看,就知道学过书法的。诗词也是这个道理。所以 几千年来的老人,写写毛笔字、作作诗、填填词,好像一辈子都忙不完。而且在他 们的心理上,还有一个希望在支持他们这样做,他们还希望自己写的字、作的诗词 永远流传下来。一个人尽管活到八十九十岁,但年龄终归有极限的,他们觉得自己 写的字,作的诗词能流传下来,因而使自己的名声流传后世,是没有时间限制的, 是永久性的。因此他们的人生,活得非常快乐,始终满怀着希望进取之心。以我自 己来说,也差不多进到晚年的境界,可是我发现中年以上,四、五十岁的朋友们, 有许多心情都很落寞,原因就是精神修养上有所缺乏。 孔子深懂这个道理,因此非常注重诗与乐的教化,但他不是一个音乐家,也不 善于唱歌,他订了《乐经》,但失传了。现在这一节书是描写孔子听到别人歌唱得 好,他一定要求对方再唱一次。当他学会了,“而后和之”,和之就是照他的歌, 依他的音乐曲调,另外再作一首,这便是和。说到和,我们常常会在诗题上看到: “和某某先生诗”或“步某某先生韵,这类题目,“步”与“和”的差别:“和” 就是照原来的曲调和内容再作一篇。(我们听今天的歌,调子都还可以,但内容却 不行。由此就看到了我们文化衰落的一面,那就是文学的修养太差,没有深度;现 在报上的文章,也是如此,不像古文寿命长。过去的文章,读过后,文章的句子还 留在脑子里,还不喜欢把句子中的字轻易更动。因为古文中的句子多方面都可以通, 可以作多方面的看法,值得玩味、咀嚼。现在的白话文就没有这种境界,所以现在 的诗歌内容,也和白话文的情形一样。)而“步”又不同了,意思是前面有人在走, 我们一步一步都跟前面的脚步走。就是只照他的声调,而内容并不一定要跟着原歌 的内容意思,这就叫步韵。 以上是说孔子对乐教的重视,接下去是说他的自我评论。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这是孔子的谦虚话,也是老实话。由这一句话,我们可以归纳出几个结论来: 第一是孔子在文学以及各方面的成就,真是达到了顶峰,但他自己始终没有认为自 己了不起。不但是学问方面,古今中外,任何一方面真有成就的人,站在顶峰的人, 总觉得自己很平凡。这是必然的现象,并不是有意装成的。硬是真的到了顶峰的时 候,自然就觉得很平凡。而且还特别小心,觉得自己懂得太有限,不敢以此为足。 从这节书可以看出来,孔子那么其实、谦下,而且不是故意装样的。 第二点可以看出儒家所谓的学问,就是指作人做事的道理。并不是头脑聪明, 文学好或知识渊博,这些只是学问的枝叶,不能算是学问的本身。学问的表达在于 文学,文学是学问的花朵。这里孔子就讲到学问的花叶和根本:“文,莫吾犹人也。” 他说如果谈文学的修养,“莫……”这里的“莫”字不是肯定词,翻译成现代白话, 近乎“也许”的意思。就是说,如果谈文学,也许我和一般,知识分子差不多。至 于讲我自己身体力行做到了君子这个标准没有,那么我自己反省,实在还没有很大 的心得。我们从此看到孔子的谦和,这种作学问的态度,非常其实,没有丝毫矫揉 造作的迹象。 凡圣之分 下面再引用孔子自己的话,说明作学问的道理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下一页

上一篇文章:论语别裁(上论) 雍也第六
下一篇文章:论语别裁(上论) 泰伯第八
   发表评论 | 告诉好友 | 打印此文 | 关闭窗口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 为之而震撼!--所以我永不杀…[754]
· 联合国官员吁为拯救地球 少…[736]
· 视频:遏止全球暖化的「三…[768]
· 视频: 全球气温上升6度之后…[722]
· NASA SOS[743]
 
· 佛学唯识论与精神分析学[887]
· 感染当下大家庭的温暖、光…[1075]
· 度己度人度生灵度亡灵,给…[1089]
· 舍气度之局限,得志量之恢…[1431]
· 常留三分余地与人设想[1498]
 
· 于丹《论语》心得 人生之…[934]
· 论语别裁(上论) 子罕第九[11903]
· 论语别裁(上论) 泰伯第八[11690]
· 论语别裁(上论) 雍也第六[3386]
· 论语别裁(上论) 公冶长第五…[10573]
网友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查看关于此文章的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