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滋神沐灵苑 >> 文章 >> 出路的探索 >> 思辩 >> 正文
论语别裁(上论) 述而第七       
论语别裁(上论) 述而第七
[ 作者:南怀瑾 | 转贴自:不详 | 点击数:12119 | 更新时间:2003-09-20 | 文章录入:华灵子 ]
但一定要在一个单位,甚至小单位做过当权领导人,才能体会得到。所以要多见, 多亲自经验体会,而且还要用心记下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样才有用。 这两句话合起来:“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这是 求知识学问的第二等人才。第一等就有天才,反应灵敏,如历史上很有名的故事, 张良为什么帮助汉高祖?他最初自己要出来反抗秦始皇,行刺不成,最后遇到刘邦。 有人问张良,为什么愿意帮助刘邦?张良说,我所有的意见,别人都不懂,只有刘 邦懂,所以愿意帮助他。刘邦也的确有领导的天才,像韩信有一次不出兵,派一个 人来见刘邦,要求封韩信为假王——三齐王。刘邦一听气了,桌子一拍,正要大骂。 张良、陈平在桌子下踢了他一脚。刘邦本已骂出口了:“他妈的……”可是被他轻 轻一踢,立即改口风:“他妈的!要封就封真王,还封什么假王?”于是封韩信为 齐王。从这件事看,张良不用说话,轻轻踢他一脚就懂了。可是像我们,别说轻轻 踢一脚,就是把屁股打烂了,还是不懂。历史上这类事多得很,有些人的确是聪明。 所以孔子说第一等人是天才,既然不是天才,就要学问来弥补。自己不是天才,又 不肯求学问,就是“不知而作”的,那就完了。不是天才,学问怎么来呢?多听人 家的,多看、多经验、多跟人家学,这就是“知之次也”。 说到这里,下面又转到孔子教育态度,也是叙述他作人的行谊。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 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互乡是一个地名。这个小地方在哪里,后世就很难考据了,只知道有这样一个 地方。就是说这个地方的人很难讲话,没有办法和他们讲话。“难与言”,这个文 字用得非常妙。是说这个地方的人地域观念太强吗?或者说统统都是浑蛋吗?很难 说是什么意思。总之,在当时这个地方的人,名声是不太好的。可是这个地方有个 年轻的人来看孔子,孔子跟他谈话了。孔子的弟子们奇怪了,老师为什么会和这个 地方的人谈话?大家莫名其妙。 孔子的行谊 说到这里大家要注意,尤其大家将来出去,在政治上领导的机会多。讲到中国 的民族性,有一部书,是顾亭林的名著《天下郡国利病书》。前面曾说过,明亡以 后,顾亭林是始终不投降的。不过他高明,不投降当然清朝要嫉妒,可是他有本事, 自己不投降,教学生到清朝作官,这样也可以由学生保护他不投降,可是他自己在 地下做策反的工作。他也很有钱,到一个地方娶一个太太,生了孩子又走了。他娶 许多太太生许多孩子,他有他的道理,因为反清复明是要灭族的,他这样做是为了 要留一个根。他走遍天下,就写了这部书。每个地方他都去看了,尤其是各省的军 事要地,都去看了。所以后来成为研究中国地理、研究中国地方政治思想必读的书。 第二部书是顾祖禹写的《读史方舆纪要》,也是研究政治地理、军事地理最重要的 书,现在读来还有价值。这两部书合起来称为《二顾全书》。当年凡是留意国家天 下事的,尤其是研究军事的人,都要读的。在这部书当中,对于每一省先有一个总 评,而且对地方性、民族性写得很清楚,所以不妨找来研究。说到这里,就感到我 们中国的确每个地方的民性各有不同之处。所以古代将领带兵,对于何处的兵适于 冲锋,何处的兵适于后勤,何处的兵适于陆战,何处的兵适于水战,都大致要有个 了解。所以清中兴的湘军、淮军各有不同优点。政治也是如此。但是要注意一点, 尽管地方民俗各地不同,但万一有外力入侵的时候,一定团结一致,先把外来的侵 略驱逐了再说。地方性有如药材,某种药产在某一地方,别地产的就不行。像当归 这种药,台湾也在培植生产,可是它的药效就差。当归最好的是甘陕出产的秦归, 其次是四川出产的,差一点点。现在研究阿里山气候土质和甘陕一样,但种植出来 的当归,药效始终还是有问题。所以由于地理的关系,各地出的植物不同,出的人 物个性也不同。因之古代出去当地方首长的,对于这一县的县志,这一省的省志这 类资料,都应该先知道,当然能够读一下《读史方舆纪要》更好,可以多一层了解。 地方性的观念,常深植人心。人往往因为地域观念的偏见,而影响了对个人的 评价。经常会听到:“嗳呀!他是某地方人!”好像某一地方的人统统都是罪大恶 极似的,连孔子的学生都是这样。孔子接见了互乡一个年轻人,“门人惑”,这三 个字多严重?学生们都奇怪,怀疑老师怎么和这个地方的人讲话。到底孔子与众不 同,他告诉学生们说,肯求上进的人,我们一定要帮助他,不要使人没有进步的机 会,不能使人退步。“唯何甚”,孔子对学生说,你们太过分了,怎么这样一种狭 隘的胸襟和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下一页

上一篇文章:论语别裁(上论) 雍也第六
下一篇文章:论语别裁(上论) 泰伯第八
   发表评论 | 告诉好友 | 打印此文 | 关闭窗口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 为之而震撼!--所以我永不杀…[754]
· 联合国官员吁为拯救地球 少…[736]
· 视频:遏止全球暖化的「三…[768]
· 视频: 全球气温上升6度之后…[722]
· NASA SOS[743]
 
· 佛学唯识论与精神分析学[887]
· 感染当下大家庭的温暖、光…[1075]
· 度己度人度生灵度亡灵,给…[1089]
· 舍气度之局限,得志量之恢…[1431]
· 常留三分余地与人设想[1498]
 
· 于丹《论语》心得 人生之…[934]
· 论语别裁(上论) 子罕第九[11902]
· 论语别裁(上论) 泰伯第八[11688]
· 论语别裁(上论) 雍也第六[3386]
· 论语别裁(上论) 公冶长第五…[10572]
网友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查看关于此文章的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