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滋神沐灵苑 >> 文章 >> 出路的探索 >> 思辩 >> 正文
论语别裁(上论) 述而第七       
论语别裁(上论) 述而第七
[ 作者:南怀瑾 | 转贴自:不详 | 点击数:12113 | 更新时间:2003-09-20 | 文章录入:华灵子 ]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 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中国文化,在三代以后,便建立了一个作人的最高标准,就是圣。和印度的佛、 中国的仙、西方文化的神,差不多同一个观念。圣之次为贤,贤者也就是君子。再 下来是仁者。过去老一辈的人写信给朋友,尊敬对方的人平时,往往称呼“某某吾 兄仁者:”或“某某仁者:”对平辈、晚辈、长辈都可以用,这是很尊敬的称呼。 所以孔子说,圣者的境界与仁者的境界,这种修养我怎么敢当?实在没有达到,那 高得很,我还差得远。不过虽不是圣人,不是仁者,我一辈子朝这条路上走,总是 努力去作,而没有厌倦过。至于学问方面,我永远前进努力,没有满足或厌烦的时 候;我教人家,同样没有感觉到厌倦的时候,只要有人肯来学,我总是教他的。只 有这两点,我可以说是做到了。他的学生公西华听了说,老师!这正是我们做学生 的,一辈子也无法学到的地方。 这节话在文字上是如此写,如果以逻辑的方法推论,孔子这样,就正是圣人与 仁者在行为上的境界。“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实在不容易做到。就是说自己求 学,永远没有满足,没有厌倦,只求进步;不管今天,只有明天,今天成就不自以 为是,再向前走;任何事业,都如此“为之不厌”。教人家,有人来请教,知无不 言,言无不尽,不会说同一个问题有人问了三次,第四次还来问就觉得讨厌;不会 有厌恶此人,乃至不愿再教而放弃他的心理。否则就不算有仁慈之心。不但是学问 如此,就是做事、做领导人,都应该如此“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就是这两点, 的确我们一辈子都做不到。老实讲,我们有时候作人作得自己都讨厌起来。例如古 人所说:“富嫌千口少,贫恨一身多”昨天和年轻学生一起吃饭的时候,看他吃面 都好像很厌倦的样子,但又不是有什么心事。问他对活着有什么想法?他说觉得活 着无所谓,死了也差不多。我说他心情太落寞。这和体能也有关系,因为他体能是 太弱了一点。但在我个人与人接触的经验,常常发现有些人,他的心理觉得活着与 不活着是一样。有些人甚至厌倦于活着,尤其到了“富嫌千口少,贫恨一身多”的 地步。一个人穷了,觉得自己都是多余。因为一天忙到晚,只不过养活自己身上几 十斤肉而已,结果觉得这几十斤肉都很麻烦,懒得去养活它。因此“为之不厌,诲 人不倦”这两点表面看很容易,做起来很难,尤其当年纪大的时候更不易做到。而 孔子讲这两句话的时候,年纪已经很大了,当时的人都已经称他圣人、仁者。但孔 子一直到死的时候,始终还在救世救人的目标上努力去做,这就是圣人的表征。 孔子曾提到过好多种圣人,在这里我们看孔子,乃是圣之时者。所谓时者,不 是说孔子时髦,时髦是后世才出现的名词。这个“时”是说孔子随时跟着时代走, 不落伍,随时在进步,随时晓得变,所以说他是圣之时者。他一生的努力,都朝这 个方向,因之他这个做法,叫做“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在当时他知道这个时代 是挽救不了的,可是他并不因此放弃他应该尽的责任。这就是我们无论对自己的人 生目标,或对自己的事业,必须反省的地方。普通人都把一时的成就看成事业。但 了不起的人,进入了圣贤境界的人,所努力的则是千秋、永恒的事业。孔子所努力 的就是千秋事业。 下面便是这一篇结论的开始。 祈祷是求救的信号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 下神祗。”子曰:丘之祷久矣! 有一次孔子生病,大概病得很严重,以现代情况来说,大概医生都束手无策了。 于是学生们急了,尤其是性情急躁的子路更慌了,主张请一个画符的、念咒的来拜 拜;或者请一个神父、牧师来祈祷;找一个和尚来念经。这就牵涉到宗教,向神只 去求救。“子曰:有诸?”一个问号。孔子说,子路!有这回事吗?有可能吗?意 思是说,人病重了,在菩萨面前,或上帝面前一跪,说菩萨啊!上帝啊!他给我长 命吧!再活两年吧!我还有些帐没讨,再过两年就可以讨好帐,再慢慢去。这样可 以吗?小说上写的诸葛亮六出祁山,师老无功,知道自己快死了,拜北斗星。(这 是小说上写的,历史上实际没有这回事,如果真有这回事,诸葛亮就不叫诸葛亮, 要改名诸葛暗了。但道家有此说法:北斗,统称北极星。北极星和南极星,掌管人 的生死。后来民间传说的南极仙翁,他的形像成为庆贺长寿的象征。而道家的说法, 南极仙翁是管寿的、管生的;北斗星君,是管死的;所以欲求不死,要用道家的方 法拜北斗。是另有一套的,包括画符、念咒、点灯等等。)结果还是死了。这是小 说写的,不去管它。但这一节《论语》告诉了我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下一页

上一篇文章:论语别裁(上论) 雍也第六
下一篇文章:论语别裁(上论) 泰伯第八
   发表评论 | 告诉好友 | 打印此文 | 关闭窗口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 为之而震撼!--所以我永不杀…[754]
· 联合国官员吁为拯救地球 少…[736]
· 视频:遏止全球暖化的「三…[768]
· 视频: 全球气温上升6度之后…[722]
· NASA SOS[743]
 
· 佛学唯识论与精神分析学[887]
· 感染当下大家庭的温暖、光…[1075]
· 度己度人度生灵度亡灵,给…[1089]
· 舍气度之局限,得志量之恢…[1431]
· 常留三分余地与人设想[1498]
 
· 于丹《论语》心得 人生之…[934]
· 论语别裁(上论) 子罕第九[11897]
· 论语别裁(上论) 泰伯第八[11686]
· 论语别裁(上论) 雍也第六[3385]
· 论语别裁(上论) 公冶长第五…[10568]
网友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查看关于此文章的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