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滋神沐灵苑 >> 文章 >> 出路的探索 >> 思辩 >> 正文
论语别裁(上论) 述而第七       
论语别裁(上论) 述而第七
[ 作者:南怀瑾 | 转贴自:不详 | 点击数:12117 | 更新时间:2003-09-20 | 文章录入:华灵子 ]
看,这两 句诗的确很好!原句是:“近来一病轻如燕,扶上雕鞍马不知。”这是古人对文学 的推崇。如果是现在,科学搞不好,光作两句诗,不把父母气死才怪。我们举这个 例子,也可说明“愤”与“悱”的一隅道理。下面是讲一个人的领悟力,举一隅不 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有些人读书学习很用功,但是领悟力不够,充其量,只能成 为一个书呆子。譬如拿研究历史来说,最低限度,也是为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也。”了解前代的事情,和现在的事情原则差不多,道理是一样,只是发生的时代 不同,地区不同,现象两样而已。所以多读历史,能够举一反三,就可前知过去, 后知未来。否则,白读死书,“则不复也”。学识又有什么意义呢? 千古艰难唯一死 讲了孔子教育方法的原则原理,就讲到: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这是讲孔子对于养生送死的礼非常重视。他去了丧家,吃饭从来没有吃饱过; 在这一天哭过了,心里头难过,绝对不唱歌的。这很简单,不但孔子,我们也一样。 这有什么了不起,为什么这两句话放在这里呢?这句话看来很平常,但其意义是说 明孔子对生死的大问题很重视。古今中外,宗教、哲学、科学都在追究这个问题: 生命从哪里来?往哪里去了?死了以后还有没有?是否如过去所讲有再生之说,死 了以后还会投胎?后来又加上来自印度、埃及的学说,认为人死了再投胎不一定做 人,做什么决定于前生的道德善恶。所谓轮回、三世因果,这是佛家的思想。西方 也是一样,基督教也有这样的思想,人死了以后,等到世界末日来临时,灵魂还会 复活,接受上帝的审判。复活岂不是再生?这是一样的道理,不过不如东方说得详 尽而已。这是古今中外一个大问题。所以孔子对于生死的事情,非常重视。这两句 话,没有放在专门讲孔子的生活习惯和生活现实的《乡党》篇中,而放在这里,是 为了连接引出下面的道理。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天! 孔子有一天对颜回说,时代、国家如果用得到我,就出来为国家、天下做事; 如时代、国家不需要我,就退隐,自己藏起来。藏在哪里呢?譬如苏东坡的诗说: “万人如海一身藏”,非常好,尤其适合现在这个时代,古人是要隐藏到山林中去, 现在用不着,只要住在公寓房子里,把门一锁,死了都没人知道。孔子还说,这样 的情形,只有我和你颜回两人可以做到。因为颜回在孔门是道德修养最好的学生, 至于其他的三千弟子,相形之下,就逊色多了。实际上也真的是很难,我们再体验 一下,用之不一定能够行。假如说目前这个环境,把基辛格一流的人都拿下去,要 你出来,行不行是个问题。时代不需要你的时候,你能不怨天,不尤人,默默无闻 的活下去,这也做不到。一个人总有自己的牢骚,尤其知识分子们总认为:“当今 天下,舍我其谁?”假使让我出来,比诸葛亮还更高明。所以没有完全认识自己, 隐退是很难的,因此孔子对自己得意的弟子颜回说:“只有你我两才做得到。” 把全篇首尾连贯起来,排成一个师生讲论的场面,由上面一节的说话,第一个 不服气的又是子路,他忍不住开腔了: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 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子路倒有自知之明,讲“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这一套修养,自己是不行,所 以他说:“老师!假使你打仗,你带哪一个?你总不能带颜回吧!他营养不良,体 力都不够,你总得带我吧!”——文章中的三军,不是现代的海陆空军,当时还是 车战,中军、左军、右军称为三军。——孔子听了子路的话笑了,他骂子路,像你 这种脾气,要打仗绝不带你,像一只发了疯的暴虎一样,站在河边就想跳过去,跳 不过也想跳,这样有勇无谋怎么行?而且一鼓作气,看起来蛮英勇,死了都不后悔, 这种作法是冤枉去送死。子路这样的勇,不是大勇,孔子的学问中,智、仁、勇三 个字是相连的,真正的大勇,一定有智有仁;真正的仁,一定有智有勇;真正的智, 也一定有仁有勇,三者不能分开的。孔子说,一个统帅的修养,一定要做到“临事 而惧,好谋而成。”所谓临事而惧,并不是怕事,而是说任何一件事到手上,开始 时就是怕会失败,所以要考虑周详,不自作聪明;到事情终于来了,则“好谋而成”, 不怕了,必须用智慧,各方面都设想周到,促其成功,这才是统御人才的基本修养。 男儿到此是英雄 因此而引出孔子自己的表白,说明他对立身处世的态度: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下一页

上一篇文章:论语别裁(上论) 雍也第六
下一篇文章:论语别裁(上论) 泰伯第八
   发表评论 | 告诉好友 | 打印此文 | 关闭窗口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 为之而震撼!--所以我永不杀…[754]
· 联合国官员吁为拯救地球 少…[736]
· 视频:遏止全球暖化的「三…[768]
· 视频: 全球气温上升6度之后…[722]
· NASA SOS[743]
 
· 佛学唯识论与精神分析学[887]
· 感染当下大家庭的温暖、光…[1075]
· 度己度人度生灵度亡灵,给…[1089]
· 舍气度之局限,得志量之恢…[1431]
· 常留三分余地与人设想[1498]
 
· 于丹《论语》心得 人生之…[934]
· 论语别裁(上论) 子罕第九[11901]
· 论语别裁(上论) 泰伯第八[11688]
· 论语别裁(上论) 雍也第六[3386]
· 论语别裁(上论) 公冶长第五…[10571]
网友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查看关于此文章的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