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滋神沐灵苑 >> 文章 >> 出路的探索 >> 思辩 >> 正文
论语别裁(上论) 述而第七       
论语别裁(上论) 述而第七
[ 作者:南怀瑾 | 转贴自:不详 | 点击数:12111 | 更新时间:2003-09-20 | 文章录入:华灵子 ]
是空洞的,但它是一个国家民族的历史 命脉,孔子在这里不谈国家政治而谈人文文化,实际上这正是民族历史的重点。国 家天下,尽在其中。 接连前面两节,说明孔子自处处人与作学问的要点,下面就加上学生对孔子的 描写。根据上面的话,我们看到孔子一天到晚忧世忧民,活得好苦。古人有说:“百 年三万六千日,不在愁中即病中。”一个人即使活到一百岁,不是忧愁就是病痛, 这个人生未免太惨了,通常人的寿命是六七十岁,但计算一下:十五岁以前不懂事, 不能算;最后的十五年,老朽不堪,眼看不见,耳听不见,也不能算;中间三四十 年,一半在睡觉,又不能算。余下来的日子不过十五年左右,这十五年中,三餐吃 饭,大小便又花去许多时间,真正不过活了几年而已。这几年如果真正快乐还好, 倘使“不在愁中即病中”,那么在人生哲学上,这笔帐算下来,人活着等于零,够 悲惨的!如果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就简直活不下去。尤其像孔子,看 得见的,忧国、忧家、忧天下;看不见的,还忧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 不善不能改。他既要忧,还要管,如果这样算起来,孔子这一生痛苦得很,实在受 不了。果真如此,所谓圣人者,只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而已。慢着!我们且看下面 说到他如何面对这种忧患一生的平日生活情况。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这里燕居的“燕”与“晏”相通,在文学上也叫“平居”,就是在家的日常生 活,这里说孔子平常在家的生活“申申如也”,很舒展,不是皱起眉头一天到晚在 忧愁。他修养好得很,非常爽朗、舒展,“夭夭如也”,而且活泼愉快。所以尽管 忧国忧民,他还是能保持爽朗的胸襟,活泼的心情,能够自己挺拔于尘俗之中,是 多么的可爱。但是他乐的是人生的平淡,知足无忧,愁的不是为己,为天下苍生。 因此下面又引出孔子的一种心忧。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大家都知道,在孔子以前,凡提到中国文化,必提到周公,因为自周朝建国以 来的人文文化,都由周公一手整理而付诸实行。等于我们后世,一提到中国文化, 便提到孔孟。我们现在每一个人都可以借用这句话,改说:“唉!我老了,很久没 有梦见孔子了!”孔子这句话,就是这种意思的感叹。如果解释为他晚上睡不安稳, 经常作梦,那是精神有问题,就不会“申申如也,夭夭如也。”而是“苦苦如也!” 精神好,身体健康当然不作梦,孔子的身体是健康的,所以这句话是形容和感叹之 词,意思是说现在的时代,乱成这个样子,实在无法再挑起这副担子。当然这只是 孔子的感慨而已,结果担子还是挑下来了。梦不见周公没关系,他到底很清醒的担 负其中国文化承先启后的担子。所以我们要注意孔子思想中究竟藏有些什么精神, 在第四篇《里仁》中讲到他的全副精神,这里更清晰地提出来了。 道德仁艺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假如有人问,孔子的学术思想真正要讲的是什么?可以大胆地引用这四句话作 答,这就是他的中心。也可以说是孔子教育的真正的目的,立己立人,都是这四点。 关于这四点的教育方法,也就是后面《泰伯》篇中孔子说的“兴于诗,立于礼,成 于乐。”第一项所说的“志于道”,又学个什么道呢?一般人说孔子说的是人道, 不讲天道,因为天道渺远,属于形而上的范围。究竟有没有神的存在?生命是怎样 开始的?宇宙是如何形成的?这些都是属天道。“天道远”并不是说与我们的空间 距离远。如照现代观念来说,更不合理了,目前到月球只不过几天的事,怎么说远? 这个远字实际上是高远的意思,指距离人类的知识程度太远。“人道迩”,人道比 较浅近易懂。所以过于高远的暂时不要讲它,先把人们自己切身的问题解决了,再 讲宇宙的问题,一般人说孔子只讲人道,这是后代的人为孔子下的定义,事实上孔 子并没有这样说,当时,只有他的学生子贡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 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见《公冶长》篇。根据子贡这里的话,再看 孔子在《易经》中所讲的学问,他绝对懂天道——宇宙的来源。所以子贡便说,他 讲人道,我们听得懂,他讲宇宙的奥妙,因为我们的学问还不够,实在听不懂。 因此孔子在这里所讲“志于道”的“道”,我们不能硬性替它下一个范围,说 他只讲人道,不讲天道。如果要研究孔子的思想,必须研究《易经》的《系传》, 他许多的重要思想,都表现在《系传》中,有关形而上的学问,也在《系传》里。 那么孔子在这里所说的道是什么?我们可以很老实的作答:“孔子自己没有下定 义,所以我们很难替他下定义。”至于他在这里讲的“志于道”可以列举很多,证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下一页

上一篇文章:论语别裁(上论) 雍也第六
下一篇文章:论语别裁(上论) 泰伯第八
   发表评论 | 告诉好友 | 打印此文 | 关闭窗口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 为之而震撼!--所以我永不杀…[754]
· 联合国官员吁为拯救地球 少…[736]
· 视频:遏止全球暖化的「三…[768]
· 视频: 全球气温上升6度之后…[722]
· NASA SOS[743]
 
· 佛学唯识论与精神分析学[887]
· 感染当下大家庭的温暖、光…[1075]
· 度己度人度生灵度亡灵,给…[1089]
· 舍气度之局限,得志量之恢…[1431]
· 常留三分余地与人设想[1498]
 
· 于丹《论语》心得 人生之…[934]
· 论语别裁(上论) 子罕第九[11893]
· 论语别裁(上论) 泰伯第八[11685]
· 论语别裁(上论) 雍也第六[3385]
· 论语别裁(上论) 公冶长第五…[10567]
网友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查看关于此文章的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