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滋神沐灵苑 >> 文章 >> 出路的探索 >> 思辩 >> 正文
论语别裁(上论) 泰伯第八       
论语别裁(上论) 泰伯第八
[ 作者:南怀瑾 | 转贴自:不详 | 点击数:11632 | 更新时间:2003-09-20 | 文章录入:华灵子 ]
论语别裁(上论)
泰伯第八


                             薄帝王而不为

    《泰伯》第八这一篇,等于是第二篇《为政》的个人学问修养的引伸注解。第
八篇的题目《泰伯》,也就是这一篇里所记载的,孔子经常标榜的圣人——吴泰伯。

    泰伯是什么人呢?我们现在说中国文化,如果严格地说应该是周代文化。是周
公把过去的中国文化,集其大成;而孔子是将周公集其大成的中国文化加以整理。
所以中国文化,也就是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孔子所传承的文化总
称。

    讲到中国的文化历史,就联想起一本有关中国历史哲学的书,在清代是禁书,
但是我们还是把它保存了下来,也许大家没有看过。贾应宠(字凫西,是明崇祯末
年人)写的《木皮散客鼓词》,是用歌谣的体裁,以弹唱的方式来叙述我国历史。
这本书是明末清初时期的作品,其中充满了反清复明的民族意识,也包含着高深的
历史哲学意味及文学境界。讲中国的历史哲学,以朝代来计算,春秋、战国这两个
时代,还是属于周朝的。周朝统治天下约八百年,汉朝约四百年,唐代约三百年,
元朝八十多年。明朝约三百多年,清朝统治也两百多年。说乱世,魏晋南北朝乱了
两百多年。其中历史最长的朝代,源远流长的是周朝有八百年。

    民间的小说上说,姜太公八十岁遇文王。要知道周武王比姜太公只不过小几岁,
当年跟周武王统一中国的都八、九十岁了。当时的文化,老成谋国,越老成经验越
丰富、越稳重,和今天情形大有出入。不过这个出入不必去担心,时代在变,历史
也在轮转返复,将来会恢复敬老尊贤也不一定。因为年轻人有冲劲,却没有高度智
慧与经验,而老年人冲劲又太小。两人一配合就完整了,不能偏向的。小说上说姜
太公八十遇文王,老先生还摆架子,不肯出来。结果由文王推车,推了八百步推不
动了,姜太公就说保佑他的子孙八百年天下。这是小说写的,但代表了一种思想。
把神话的、小说的外衣剥了以后,真的思想就出来了。这是小说家和民间文学的一
种手法。

    周朝能统治天下长达八百年,真不简单,历史上写他祖德深厚——所谓祖德,
不是迷信,而是说他祖先开始,历代培养历史的根基。要培养历史的根基,是不容
易的。我们再看秦始皇统一天下,他也是祖宗好几代培养下来的。不过秦国走的路
子,比不上周朝。周代一开始就走道德的路子;秦国的祖先一开始就以法治为基础。
周以道德为基础,就是德治、礼治。在教育文化这一方面,秦的法治也培养了好几
代,两三百年以后,才有秦始皇这个结果。周代的祖先,到周文王不是结果,到周
武王统一天下才是结果。泰伯是个什么人呢?是周文王的大伯父,周武王的大伯公。
周文王的祖父为大王。大王有三个儿子,大儿子为泰伯,次子名虞仲,第三子名季
历。季历的长子就是周文王,名姬昌。大王当时看到殷商已经快完了,政治太糟糕
了,有意革命。照中国古代的规矩,大王一定是传位给长子泰伯。大王就告诉泰伯
好好努力,将来可以把殷商腐败的政治推翻。但是泰伯依照传统的观念,认为殷商
的政治尽管败坏,而周终归是殷商的诸侯,不应该去推翻它。对于他父亲大王这个
思想,在家族中为孝道,不能不听你亲的话;为天下的公道,则碍难听父亲的话;
处于两难之间。泰伯于思想、见解、学问、道德,没有不好的地方,却难于接受大
王的想法。

    大王看到第三个儿子季历的长子——就是周文王,认为他将来会有办法,将来
可以统一中国。所以大王认为,泰伯既然这样清高——他当然不能说大儿子不对,
泰伯是对的,他也欣赏大儿子——只好将位子传给三子季历。古代宗法社会,有长
兄在,传位给小儿子是不可以的。泰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下一页

上一篇文章:论语别裁(上论) 述而第七
下一篇文章:论语别裁(上论) 子罕第九
   发表评论 | 告诉好友 | 打印此文 | 关闭窗口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 为之而震撼!--所以我永不杀…[746]
· 联合国官员吁为拯救地球 少…[730]
· 视频:遏止全球暖化的「三…[762]
· 视频: 全球气温上升6度之后…[717]
· NASA SOS[736]
 
· 佛学唯识论与精神分析学[880]
· 感染当下大家庭的温暖、光…[1072]
· 度己度人度生灵度亡灵,给…[1082]
· 舍气度之局限,得志量之恢…[1422]
· 常留三分余地与人设想[1492]
 
· 于丹《论语》心得 人生之…[932]
· 论语别裁(上论) 子罕第九[11829]
· 论语别裁(上论) 述而第七[12047]
· 论语别裁(上论) 雍也第六[3371]
· 论语别裁(上论) 公冶长第五…[10518]
网友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查看关于此文章的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