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滋神沐灵苑 >> 文章 >> 出路的探索 >> 思辩 >> 正文
论语别裁(上论) 泰伯第八       
论语别裁(上论) 泰伯第八
[ 作者:南怀瑾 | 转贴自:不详 | 点击数:11693 | 更新时间:2003-09-20 | 文章录入:华灵子 ]
求学的目的为什么 下面开始是第二篇的呼应,也就是为政之道的发挥,与学问修养达到外用的一 个重点。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这是当时孔子的感叹。一般人跟他求学的目的,不是为了本身学问,而是为了 职业。跟着他求学三年,所为的只是“谷”,也就是“俸禄”。俸和禄是两回事, 前面“子张学干禄”中也曾讲过,“俸,是薪俸,就是现在的薪水,以官位的高低, 发给相当的代价,“禄”,则等于现在的实物配给,不过制度不同。如前清,一个 学生“十年窗下无人问”,为什么要苦苦急于考取功名?中秀才是第一步最起码的 功名,考中了就有禄,得到实物配给,可以维持生活。这是功名的方面,不问官位。 假使有功名再去做官,“俸”与“禄”加起来,数字就相当可观了。孔子当时这个 “谷”字就代表了功名和利禄。他说来我这里求学的学生,目的都在找职业,假使 求学三年而目的不在找职业,为学问而学问的人,实在是太难得了。孔子距现在两 千多年,可见古今中外,求学的目的,都为了待遇,讲好听一点,为了前程。 提到教育问题,感慨很多,很多人说现在的教育成了问题。我说中国的教育, 三千年来都是问题,也可以说世界上人类的教育问题,本来就存在。为什么呢?三 千年来的观念都是重男轻女,为什么重男轻女?男孩将来长大可以光耀门楣,光宗 耀祖,因此就望子成龙。而古代望子成龙最好的出路是读书,古人于是说:“万般 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是我们几千年来的传统。当然现在不同了,这副对联要 改作:“万般皆上品,唯有读书低。”这是我个人观察现代化社会的感受。过去“万 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因为所有职业,以做官这个职业最好。“十年窗下无人 问,一旦成名天下知。”读书可以做官,做官可以发财,一连串来的,几千年都是 这个观念。包括我们大家在内,当年在家开始读书,有没有这种观念作祟?在我个 人反省,不能说没有。如果严格讲学问的道理,有了这种观念的成分,就很不纯洁 了。到现在,因为西方文化一来,教育制度变了,教育的精神、方法都在变,变了 以后如何?看了几十年的情形,据我了解,与以前并没有两样,不过换了一个名称。 “生活即教育”,教育就是为了生活,这和我们所讲过去的观念,没有两样。 所以现在大专联考选科系,最好考上医科,将来当医生,不求人。因此教育的 目的一直是为了生活,由生活的观念一变,就是为了赚钱。除此以外,说是自己真 正为了学问而学问,为了求真理而求学问的,实在很少。并不是每个时代绝对没有 这种人,而是太少,这种人往往能影响整个时代的,东西方都是如此。试看每个时 代的动乱,他真正的原动力是思想。而改变时代思想的人,往往当时默默无闻,乃 至穷死、饿死,可是后来他的思想却影响了整个时代。例如因满清入关而引发的民 族观念,是受顾亭林、黄梨洲、王船山、李二曲几个人的思想所影响。一直发展下 来,也就形成了现代的民族思想。在西方文化中,影响本世纪最大的马克思,还不 是穷死饿死的。当时他也没想到自己的思想,竟会影响了整个世界。我们现在就可 以看出思想问题的严重性了。像孔子也是一个例子,在生那么可怜,死后影响千秋 万代,没有空间的范围,也没有时间的界限,这就是真正的学问。可是一个读书人 开始念书时,说是立志为这种学问而学问的,那就太少了。孔子当年已有这个感叹, 更何况现在?我们要了解思想的道理,就要从这个角度去体会、去研究。 入山唯恐不深的隐士 下一节孔子接着讲学问的道理与个人的修养。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 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这个观念要配合《礼记》的《学记》和《儒行》两篇书来研究。《学记》就是 讲学问的目的是什么,这是中国文化传统精神。《儒行》是说一个知识分子应该怎 样训练自己,成为自己的人格。人有很多种型态,形成各种不同的“人格”,并不 要求各个一律。可是哪一种个性,适合哪一种学问,要怎样培养自己,都有一个标 准。 现在孔子所讲的这一节,也等于《礼记》中《学记》和《儒行》两篇所讲的个 人问题。“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就是一个思想、一个信仰的问题。服从真理, 要绝对笃信,还要好学。真理是不变的,不受时代环境的影响,不受区域环境的影 响,也不受物质环境的影响。所谓“守死善道”就是守住这个信仰、这个主义,“善 道”就是最好的道路,最好的思想原则。下面说到个人有了守死善道的抱负,就“危 邦不入,乱邦不居。”这并不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下一页

上一篇文章:论语别裁(上论) 述而第七
下一篇文章:论语别裁(上论) 子罕第九
   发表评论 | 告诉好友 | 打印此文 | 关闭窗口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 为之而震撼!--所以我永不杀…[754]
· 联合国官员吁为拯救地球 少…[736]
· 视频:遏止全球暖化的「三…[768]
· 视频: 全球气温上升6度之后…[722]
· NASA SOS[743]
 
· 佛学唯识论与精神分析学[887]
· 感染当下大家庭的温暖、光…[1075]
· 度己度人度生灵度亡灵,给…[1089]
· 舍气度之局限,得志量之恢…[1431]
· 常留三分余地与人设想[1498]
 
· 于丹《论语》心得 人生之…[934]
· 论语别裁(上论) 子罕第九[11906]
· 论语别裁(上论) 述而第七[12122]
· 论语别裁(上论) 雍也第六[3386]
· 论语别裁(上论) 公冶长第五…[10574]
网友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查看关于此文章的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