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努力的精神,还怕原有的学问修养
会退失。如果没有这样的心情,懂了一点就心满意足,结果就是退步。大家要特别
注意。尤其中年以上的朋友,对这句话更须要反省。有时我们看到许多中年以上的
朋友,学问事业成就了,往往自认为什么都对了。事实上如不再加努力,就要落伍
被淘汰了。思想也好,学识也好,一切都要被时代所淘汰。假如有所成就,而始终
好学不倦,这才叫学问,才不会被淘汰。我看到几位中年朋友,的确是值得佩服。
家里藏书非常多。他们的年龄,都快到六十岁了,每天公事非常忙,夜间读书每每
到两三点钟才睡。因此他们的学识、能力,不断在进步。所以这一点习惯一定要养
成。依我个人的经验来说,读书的习惯养成了,要无书不读,甚至坏的一面也要懂,
懂了不跟他走,那才是真本事。
三代之治
孔子说了孔门学问中个人的修养,和作人做事的大原则以后,接着是评论中国
历史哲学的一个标准。儒家在历史上特别推崇尧、舜、禹三代。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巍巍乎”三个字,大家都知道是崇高、伟大的意思,用白话可以写到几十个
字的句子,古人三个字就形容出来了,甚而可以只用一个“巍”字,就表达出来了。
这不去管他。孔子说尧传位给舜、舜传位给禹,这三代是著名的“公天下”。这种
帝王位置的传替叫做“禅让”,禹以后变为“家天下”,但并不是禹的本意,因为
禹所传的人,没有找对,后来才又找到禹的儿子继承下来,这才变成家天下。大家
要研究“公天下”的道理,千万要注意前面提到的《伯夷列传》。这篇书很难读的,
这篇书懂了,对于中国的历史哲学大概也就懂了。这样才能了解司马迁对于历史哲
学和人生哲学的观点。
说到司马迁的文章,也可以说有一点坏道。何谓“坏道”?世界上骂人文章写
得最好的,是司马迁;批评文章写得最好的,也是司马迁。好在字面上看不出来在
骂人,也看不出来在批评人。他写了《史记》以后,在一封给朋友的回信《报任少
卿书》中,就说写了这部《史记》“藏之名山,传之其人。”我们幼年读书,只知
道司马迁的文章写得很美。把整篇文章一读,觉得司马迁牢骚大了,都在骂人,牛
也吹大了。他说周公汇集了中国文化,到孔子是五百年。孔子整理、发挥了中国文
化以后,到他司马迁时,中间又是五百年。于是由他来写《史记》。他的意思就是
说,这一千多年以来,除了周公、孔子和他司马迁以外,其他的人都没有思想。他
认为自己写了《史记》,没有人看得懂,只好“藏之名山”,等到将来有人看得懂
的时候,再“传之其人”。
他在《伯夷列传》中,对于“公天下”的历史哲学道理,在第一节中就说得很
有条理。他的意思说,不要以为古代“公天下”的“禅让”是那么简单的。他说尧
年纪大了,要找一个继承人,找到了舜。舜是一个大孝子,尧才把他找来,并没有
立即让舜当皇帝,要他从基层工作做
起,各方面的事情都做,给他经历,训练他,一直经历了几十年,然后才把国
家政权交给他。所以司马迁在《伯夷列传》上说“传天下若斯之难也!”这句话表
面上看,只是普通的感慨,毫不相干的字眼。但透过这些字眼,才会知道思想的背
景。他就是告诉我们,一个替国家做事的人,要有丰富的行政经验,加上道德才能,
经过考察又考察,认为可以传位才把帝位交给他。这表示传天下并不简单,而是非
常困难的。舜找禹更慎重了,当时禹的父亲鲧负责治水,没有办好,犯罪被杀掉了。
舜再用他的儿子禹来治水,大禹治水是历史上有名的故事,胼手胝足,自己下去做
工,九年在外治水,三过其门而不入——九年中在外工作,三次经过自己家门口,
都没有时间回去,(也有人唱反调,写反面文章,说这是故意假装给人看,目的想
当皇帝。事实上也可以说作此批评的,没有行政经验,一个真有责任心的人,实在
会忙得没有时间回家。)然后也是做了几十年,舜才把帝位交给禹。这是《伯夷列
传》讲到历史哲学,然后讲到人生,叙述伯夷、叔齐放着国君不当,当隐士去,两
个人逃了。为什么从尧舜禹三代的禅让,说到伯夷叔齐的不当皇帝?为什么有人皇
帝不当,有人想当皇帝当不到?他没有点明,这篇文章很难懂吧!这就是人生观点,
等于所谓“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漏夜赶科场。”所以这篇《伯夷列传》,上面是
说传位之难,下面则说有人可当皇帝还推掉不想当,可是他没有说明,要读者自己
去体会。现在我们不讲这篇文章,到此打住。
司马迁是非常推崇孔子的。在孔子的观念中,尧舜禹三代,统治天下,为全国
的皇帝,“而不与焉”。心里没有觉得当皇帝可贵,而看得很平淡,真正做到只是
服务,并不觉得权势可贵,因此这是真正的伟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