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滋神沐灵苑 >> 文章 >> 出路的探索 >> 思辩 >> 正文
论语别裁(上论) 泰伯第八       
论语别裁(上论) 泰伯第八
[ 作者:南怀瑾 | 转贴自:不详 | 点击数:11629 | 更新时间:2003-09-20 | 文章录入:华灵子 ]
在这种左右为难的状况中,知道了父亲的 意思以后,于是自己逃掉了,不愿当帝王。所以后来大王传位给季历,季历死了传 给周文王。一代一代都是道德的政治。后来周文王受冤枉坐牢,他并没有起来革命。 到了武王的时候,才和姜太公起来革命,推翻殷商。这样几代下来,数百年间,周 朝的德政已深入人心。我们古代就讲立德立功,后来佛教引用,称为功德,是功与 德联合起来用。一个道德行为,使全国的人都受到恩惠——政治上的恩惠、公的恩 惠、私的恩惠、加上对社会的功劳,合起来为功德。周朝就做到了这一步。 但是泰伯归隐了,逃到南方,就是后来的江苏。在古代,这些地方都是蛮荒之 地,没有开发、没有文化。所以他一逃就逃到这最野蛮的地方。后来他的子孙落籍 了,就是在南方的吴国。春秋战国时吴国,就是他的后代。最初是武王统一天下以 后,才把泰伯这一支宗族清理出来,封为吴国。在周武王没有封他以前,泰伯连王 侯都不当。以现代的话来说,为了正义,为了信仰,帝王可以不当,人格不能有损, 真理的思想不能动摇,因此走掉。我们有时说“连皇帝都不想当!”那是吹牛,没 有机会而已。给你当也当不好,除非在电影上、电视上,演戏当当还可以,真给你 上去,不把你吓昏了,就被你弄坏了,那不行的。泰伯是真的有帝王可做而不为, 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在孔子思想中最推崇这种人,并不把功名富贵放在第一位;把 真理、道德放在第一位。穷死饿死,那是另外的问题,并不在乎。所以孔子最尊重 的人是泰伯、伯夷、叔齐等人。这一篇开头就讲泰伯。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这是引用孔子平常讲的话,当作这一篇的第一节。孔子说,如果讲人生的道德 ——公德,政治的道德;私德,个人的道德——像泰伯这个人,随便公私两方面的 道德、修养都到了最高点。他三次推让天下,最后还是逃掉。后世的老百姓,不晓 得历史上这件事。这事后来流传下来,完全靠《左传》详细的记载。而他自己帝王 都不要作,当然更不会要一个虚名,让老百姓去称道他了。所以孔子特别尊重他。 这也就是中国后来所讲的道家思想(我们前面曾提过,在当时是儒道不分的)。 一个人道德修养,真要做到“君子坦荡荡”,必须修养到什么程度呢?要做到 “弃天下如敝屣,薄帝王将相而不为。”把皇帝的位置丢掉像丢掉破鞋子一样:为 了道德,为了自己终身的信仰,人格的建立,皇帝可以不当,出将入相富贵功名可 以不要。孔子所标榜的人格的修养,到了这地步,那自然会真正“坦荡荡”。也是 前面提到过的,人有所求则不刚。曾子也说:“求于人者畏于人。”对人有所要求, 就会怕人。如向人借钱,总是畏畏缩缩的。求是很痛苦的。所谓“人到无求品自高”。 所以要做到“君子坦荡荡”,养成“弃天下如敝屣”,然后可以担当天下大任了。 因为担当这个职务的时候,并不以个人当帝王将相为荣耀,硬是视为一个重任到了 身上来,不能不尽心力。但隋炀帝另有一种狂妄的说法,他说:“我本无心求富贵, 谁知富贵迫人来。”能说这种狂妄的话,自有他的气魄。这是反派的。到他自己晓 得快要失败了,被困江都的时刻,对着镜子,拍拍自己的后脑:“好头颅,谁能砍 之?”后来果然被老百姓杀掉了。这是反面的,不是道德的思想。但是我们引用他 的话,当“谁知富贵迫人来”的时候,能不被富贵所迷惑的就是泰伯。 贵为天子而友布衣 下面是孔子说明人生修养的境界。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这一节我们要深入研究,意义包括很多。大而言之,就是政治领导哲学;小而 言之,是个人的人生修养道理。恭就是恭敬。有的人天生就是态度拘谨,对人对事 很恭敬;有的人生来就昂头翘首,蛮不服气的样子。有的长官对这种人的印象很坏, 其实大可不必,这种态度,是他的秉赋,他内心并不一定这样。所以我们判断一个 人的好坏,不要随便被外在的态度左右,尽量要客观。孔子所说的恭而无礼,这个 礼不是指礼貌,是指礼的精神、思想文化的内涵。所以不要认为态度上恭敬就是道 德,如果有恭敬态度而没有礼的内涵则“劳”。换句话说,外型礼貌固然重要,如 果内在没有礼的精神,碰到人一味的礼貌,则很辛苦、很不安详。“慎而无礼则葸”, 有些人做事很谨慎,非常小心。小心固然好,过分的小心就变成无能、窝囊,什么 都不敢动手了。我们土话说“树叶掉下来怕打破头”,确有这种人。“勇而无礼则 乱”,有些人有勇气、有冲劲,容易下决心,有事情就干了,这就是勇。如果内在 没有好的修养,就容易出乱子,把事情搞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下一页

上一篇文章:论语别裁(上论) 述而第七
下一篇文章:论语别裁(上论) 子罕第九
   发表评论 | 告诉好友 | 打印此文 | 关闭窗口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 为之而震撼!--所以我永不杀…[746]
· 联合国官员吁为拯救地球 少…[730]
· 视频:遏止全球暖化的「三…[762]
· 视频: 全球气温上升6度之后…[717]
· NASA SOS[736]
 
· 佛学唯识论与精神分析学[880]
· 感染当下大家庭的温暖、光…[1072]
· 度己度人度生灵度亡灵,给…[1082]
· 舍气度之局限,得志量之恢…[1422]
· 常留三分余地与人设想[1492]
 
· 于丹《论语》心得 人生之…[932]
· 论语别裁(上论) 子罕第九[11825]
· 论语别裁(上论) 述而第七[12047]
· 论语别裁(上论) 雍也第六[3371]
· 论语别裁(上论) 公冶长第五…[10518]
网友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查看关于此文章的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