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滋神沐灵苑 >> 文章 >> 出路的探索 >> 思辩 >> 正文
论语别裁(上论) 为政第二     
论语别裁(上论) 为政第二
[ 作者:南怀瑾 | 转贴自:不详 | 点击数:9720 | 更新时间:2003-09-20 | 文章录入:华灵子 ]
。这个孝字,也是我们刚刚提到的, 是人情世故的扩充,把中国这个孝字,在政治上提倡实行而蔚为风气,是什么时候 开始的呢?是在西汉以后,魏晋时代正式提倡以孝道治天下。我们看到二十四孝中 有名的王祥卧冰,他就是晋朝的大臣。晋朝以后,南北朝、唐、宋、元、明、清一 直下来,都是“以孝治天下”。我们看历朝大臣,凡是为国家大问题,或是为爱护 老百姓的问题,所提供的奏议,很多都有“圣朝以孝治天下”的话,先拿这个大帽 子给皇帝头上一戴,然后该“如何如何”提出建议,这是我们看到中国文化提倡孝 的好处、优点。 但是天下事谈到政治就可怕了,我们关起门来研究,也有人利用孝道作为统治 的手段。谁做了呢?就是清朝的康熙皇帝。 康麻子的教孝教忠 我们看历史,经常可以看到有个因果律,如清朝,孤儿寡妇率领三百万人,入 了中原,统治了四万万人,最后清朝完了,又仍然是孤儿寡妇,夹了一个皮包,回 到关外去了。一部历史,怎么样开始,就是怎么样结束,好像呆板的。古今中外的 历史,也几乎完全是跟着循环往复的因果律在演变。清朝孤儿寡妇入关以后,顺治 很年轻就死掉了,不过这是清朝一个大疑案,有一说顺治没有死,出家去了,这是 清人历史上不能解决的几大疑案之一。接着康熙以八岁的小孩当皇帝。到十四岁, 正式亲政。老实讲,那时候如果是平庸之辈,要统治这样庞大的四万万人的中国, 是没有办法的,但这个十四岁的小孩很厉害,康麻子——康熙脸上有几颗麻子的—— 十四岁开始统治了中国几十年,(康熙八岁当皇帝,十四岁亲政,六十九岁去世, 在位六十一年。)清朝天下在他手里安定下来。当时,中国知识分子中,反清复明 的人太多了,如顾亭林、李二曲、王船山、傅青主这一班人都是不投降的,尤其是 思想上、学说上所作反清复明的工作,实在太可怕了。结果呢?康麻子利用中国的 “孝”字,虚晃一招,便使反清的种子一直过了两百年才发芽。清兵入关,有三部 必读的书籍,哪三部书呢?满人的兵法权谋,学的是《三国演义》,还不是《三国 志》,在当时几乎王公大臣都读《三国演义》。第二部不是公开读的,是在背地里 读的——是《老子》,当时康熙有一本特别版本的《老子》,现在已经问世,注解 上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但当时每一个清朝官员,都要熟读《老子》,揣摩政治 哲学。另一部书是《孝经》。但表面上仍然是尊孔。说到这里,诸位读历史,可以 和汉朝“文景之治”作一比较,“文景之治”的政治蓝本,历史上只用八个字说明 ——“内用黄老,外示儒术。”这么一来,康熙就提倡孝道,编了一本语录—— 《圣谕》,后来叫《圣谕宝训》或《圣谕广训》,拿到地方政治基层组织中去宣传。 以前地方政治有什么组织呢?就是宗法社会中的祠堂,祠堂中有族长、乡长,都是 年高德劭,学问好,在地方上有声望的人。每月的初一、十五,一定要把族人集中 在祠堂中,宣讲圣谕,圣谕中所讲都是一条条作人、做事的道理,把儒家的思想用 进了,尤其提倡孝道。进一步分析,康熙深懂得孝这个精神而加以反面的运用。要 知道康熙把每一个青年训练得都听父母的话,那么又有哪一个老头子、老太太肯要 儿子去做杀头造反的事呢?所以康熙用了反面,用得非常高明。此其一。 其二:当时在陕西的李二曲,和顾亭林一样,是不投降的知识分子,他讲学于 关中,所以后来顾亭林这班人,经常往陕西跑,组织反清复明的地下工作。康熙明 明知道,他反而征召李二曲作官,当然李二曲是不会去作的。后来康熙到五台山并 巡察陕西的时候,又特别命令陕西的督抚,表示尊崇李二曲先生为当代大儒,是当 代圣人,一定要亲自去拜访李二曲。当然,李二曲也知道这是康熙下的最后一着棋, 所以李二曲称病,表示无法接驾。哪里知道康熙说没有关系,还是到了李二曲讲学 的那个邻境,甚至说要到李家去探病。这一下可逼住了李二曲了,如果康熙到了家 中来,李二曲只要向他磕一个头,就算投降了,这就是中国文化的民族气节问题; 所以李二曲只好表示有病,于是躺到床上,“病”得爬不起来。但是康熙到了李二 曲的近境,陕西督抚以下的一大堆官员,都跟在皇帝的后面,准备去看李二曲的病。 康熙先打听一下,说李二曲实在有病,同时,李二曲也只好打发自己的儿子去看一 下康熙,敷衍一下。而康熙很高明,也不勉强去李家了。否则,他一定到李家,李 二曲骂他一顿的话,则非杀李二曲不可。杀了,引起民族的反感;不杀,又有失皇 帝的尊严,下不了台,所以也就不去了。安慰李二曲的儿子一番,要他善为转达他 的意思,又交待地方官,要妥为照顾李二曲。还对他们说,自己因为作了皇帝,不 能不回京去处理朝政,地方官朝夕可向李二曲学习,实在很有福气。康熙的这一番 运用,就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下一页

上一篇文章:论语别裁(上论) 学而第一
下一篇文章:论语别裁(上论) 八佾第三
   发表评论 | 告诉好友 | 打印此文 | 关闭窗口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 为之而震撼!--所以我永不杀…[754]
· 联合国官员吁为拯救地球 少…[736]
· 视频:遏止全球暖化的「三…[768]
· 视频: 全球气温上升6度之后…[722]
· NASA SOS[743]
 
· 佛学唯识论与精神分析学[887]
· 感染当下大家庭的温暖、光…[1075]
· 度己度人度生灵度亡灵,给…[1089]
· 舍气度之局限,得志量之恢…[1431]
· 常留三分余地与人设想[1498]
 
· 于丹《论语》心得 人生之…[934]
· 论语别裁(上论) 子罕第九[11908]
· 论语别裁(上论) 泰伯第八[11695]
· 论语别裁(上论) 述而第七[12125]
· 论语别裁(上论) 雍也第六[3388]
网友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查看关于此文章的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