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滋神沐灵苑 >> 文章 >> 出路的探索 >> 思辩 >> 正文
论语别裁(上论) 为政第二     
论语别裁(上论) 为政第二
[ 作者:南怀瑾 | 转贴自:不详 | 点击数:9728 | 更新时间:2003-09-20 | 文章录入:华灵子 ]
”——后世把“春王正月”读成 一句话,是读错了。所以我们再三讲,读古书要注意的,因为那时候还没有纸笔, 文字要用刀刻在竹简上,很艰难,所以往往一个字就代表了一个复杂的意义。这个 “春”是春季;“王”是中央政府,是周朝;“正月”是周朝所行月令的正月;而 成为“春王正月”——以此来解释历史所以称作春秋的原因,这是不对的。 刚才提到,中国文化发展得最早的是科学,而科学中最先发展的是天文,讲世 界科学史,乃至讲科学,一定先研究天文。要讲天文,则中国的天文,在三千年以 前就发达了。在全世界而言,是一马当先的。讲天文又必须讲数学,而中国的数学, 六千年以前,也很发达。这方面等将来有机会谈到《易经》的时候,再讨论它。 中国的文化是自天文来的——我们知道一年四季的气候是不平均的,冬天太冷, 夏天太热。讲昼夜,白昼在冬天太短,在夏天太长,都不平均。只有春天二月间和 秋天八月间,“春分”“秋分”两个节气,就是在经纬度上,太阳刚刚走到赤道中 间的时刻,白昼黑夜一样长,气候不冷不热很温和,所以称历史为春秋。这就是中 国的历史学家,认为在这一个时代当中,社会、政治的好或不好,放在这个像春分 秋分一样平衡的天气上来批判。拿现在的观念来说,称一下你够不够分量,你当了 多少年皇帝,对得起国家吗?你做了多少年官?对得起老百姓吗?都替你称一称。 历史叫作“春秋”就是这个道理。 从台风了解人生 我们看了《春秋》,看了春秋战国时候的历史,孔子在《易经》的《系传》上 说:“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当孔子写 《易经·系传》的时候,正是春秋时期动乱的时候。但是孔子认为“非一朝一夕之 故”——不是一天所形成的。道家的庄子说:“飓风起于萍末”,飓风就是现在广 东话、福建话所讲的台风,现在西方人用中国语音译过去,也叫台风。我们看到台 风的力量这么猛烈,但它在水面上初起的时候,只见到水面上的一叶浮萍,稍稍动 一下,紧接着水面上一股气流冒上来,慢慢大了,变成台风。道家这句话是说,个 人也好,家庭也好,社会、国家、天下事都是一样,如果小事不在乎,则大问题都 出在小事上。“飓风起于萍末”,大风暴是从一个小风波来的。所以孔子在《易经》 中说的上面那一段话,说明天下事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几乎没有偶然。平常听人说: “这个机会很偶然”,实际上没有偶然的事情。 以中国文化《易经》的道理来说,认为天地间的事都有原因,有很多因素的。 譬如有人捡到一块钱,“这多么偶然!”但仔细分析,一点不偶然,它的前因是什 么?因为他走出门来了,如果没有走出门这个前因,就不会有捡到一块钱的后果。 或者说,坐在家里就掉下一块钱来了,这该是偶然了吧?但是因为他坐在家里,这 块钱掉下来他才捡得到呀!假如他出门不坐在家里,掉下来的钱,也不会是他的了, 所以坐在家里不出去,也是得到这块钱的前因。因此这些都是因素,“其所由来者, 渐矣。”都是慢慢转变来的。《易经》告诉我们,天下的事,没有突变的,只有我 们智慧不及的时候,才会看到某件事是突变的,其实早有一个前因潜伏在那里。我 们懂了《易经》这几句话,孔子著《春秋》,正是赶上那个时代,他所以那么偏重 教化,正是在那三四百年当中,社会风气乱得不得了。我们不妨引用下面几个人的 话,就可以知道春秋时代乱到什么程度。 司马光说:“今晋大夫暴蔑其君,剖分晋国(指赵、魏、韩三家分晋),天子 既不能讨,又宠秩之,使列于诸侯,是区区之分不得守,而并弃之也,先王之礼, 于斯尽!” 又说:“天下以智力相雄长,遂使圣贤之后为诸侯者,社稷无不泯灭,生民之 类,糜灭几尽,其不哀哉。” 顾亭林说:“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 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邦无完交,士无完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 史之阙文,而后人可以意推者也,不得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 从上面的记载,说明了春秋战国当时社会之乱,变乱是不得了的。当时,大家 重视权利的斗争,社会秩序很乱,文化衰败,孔子面对这个动乱,非常担忧,因此 他说为政,权力是没有用的,唯“德”而已。 圣人也势利吗? 讲到“德”,第三个观念来了,我们看中国历史,儒家思想为什么对于尧、舜、 禹、汤、文、武、周公这样推崇?以前我有一个老朋友,他比我大几十岁,是我的 忘年交,四川人,自称为“厚黑教主”的李宗吾,此人当系大家都知道的。他本人 道德非常好,就喜欢故意骂人,我劝他少骂人一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下一页

上一篇文章:论语别裁(上论) 学而第一
下一篇文章:论语别裁(上论) 八佾第三
   发表评论 | 告诉好友 | 打印此文 | 关闭窗口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 为之而震撼!--所以我永不杀…[754]
· 联合国官员吁为拯救地球 少…[736]
· 视频:遏止全球暖化的「三…[768]
· 视频: 全球气温上升6度之后…[722]
· NASA SOS[743]
 
· 佛学唯识论与精神分析学[887]
· 感染当下大家庭的温暖、光…[1075]
· 度己度人度生灵度亡灵,给…[1089]
· 舍气度之局限,得志量之恢…[1431]
· 常留三分余地与人设想[1498]
 
· 于丹《论语》心得 人生之…[934]
· 论语别裁(上论) 子罕第九[11908]
· 论语别裁(上论) 泰伯第八[11695]
· 论语别裁(上论) 述而第七[12125]
· 论语别裁(上论) 雍也第六[3388]
网友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查看关于此文章的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