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滋神沐灵苑 >> 文章 >> 出路的探索 >> 思辩 >> 正文
论语别裁(上论) 为政第二     
论语别裁(上论) 为政第二
[ 作者:南怀瑾 | 转贴自:不详 | 点击数:9724 | 更新时间:2003-09-20 | 文章录入:华灵子 ]
时在国际——诸侯间—— 的地位也很特殊,是一位突出人物。所以孟懿子来问他什么是孝,孔子只告诉他 “不要违背”。如果根据这句话来看,孔子讲话非常滑头。不要违背什么呢?没有 下文。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答话,接下来,又是一幕短剧式的谈话。我们看《论语》, 深入了,很有趣味,像看小说一样,不必用那么严肃的态度去看。 “樊迟御”——樊迟是孔子的学生,名叫樊须,字子迟,小于孔子三十六岁, 是年轻的一辈。“御”是驾车。孟懿子刚刚来拜访孔子,并请教什么是孝道这个问 题,孔子说“不要违背”,就只有这么一句话。等一会儿孔子出门了,因为请不起 司机,都是学生来服务。现在由年轻的樊迟来驾车子,不像现在的汽车,孔子那时 坐的是马车,驾马车有一套专门技术,很不容易的。那么孔子坐进车厢了,樊迟坐 在前面的驾驶台上,开动了车子,在途中,孔子坐在车厢中和学生谈起话来了。从 这一点也可以看到孔子的教育,是随时随地都在对学生施教的。 “子告之曰”是描写孔子在车上特别告诉樊迟一件事:“孟孙问孝于我,我对 曰:无违。”孟孙是孟懿子的号,因为他是当朝有相当地位的人,而且在当时政界 来讲,还算好的一个人,所以孔子对他相当尊敬,便只称他的号。孔子说,他问我 什么叫作孝,我答复他“无违”,不要违背。“樊迟曰:何谓也。”从这一句话, 我们看到那个画面上,学生正在前面驾车,静静的,没有开腔,而老师好像在自言 自语的告诉他,刚才答复孟懿子问孝的经过,樊迟一听,回过头来说,老师,你这 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跟我们现在的疑问一样。“无违”,不要违背,这是什么意思? 于是孔子说,没有什么,很简单。“生,事之以礼。”这个“事”字是古人以 下对上而说的。孔子说,当父母活着的时候,我们要孝敬他——“事之以礼”。怎 么叫以“礼”事之呢?很难说了,这个礼不是说见到父母行个礼就叫孝。礼是包括 生活上的照应、爱护。(这一切道理,将来我们还有专门讲“礼”的机会,在这里 暂不详述。)又说:“死,葬之以礼。”所以礼是中国文化中很重要的一个基本概 念,看到这个礼字,绝不能作狭义的礼貌解释。去世以后则“祭之以礼”。我们研 究这一段,好像没有什么了不起,可是又把这一段问答记到《论语》里,到底有什 么意义呢?对为政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把这些问题先放在一边,再看下一段,然 后综合起来作研究。 下面跟着记载的,是孟武伯问孝。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孟武伯是何许人也?就是刚才所讲的孟懿子的儿子,他是“世家公子”。这又 牵涉到什么是“世家”,古代的制度,和现代两样,尤其在春秋时代,与印度、欧 洲古代又不相同。所谓“世家”就是作官的,子子孙孙都有这个官作,不过是长子 继承这个官位,即所谓的封建时代。但是与欧洲的封建不同,不是永久的,谁家不 好,就被除掉。在中国这样传下来的家庭叫“世家”,长子有继承权,第二以及第 三、四、五个孩子都是另外在一边了。孟武伯是孟懿子的儿子,是正统的世家公子。 父亲刚刚问了孝道,(当然不是同一天的事,不过编书的人——孔子的学生们,硬 要把它编在一起。)儿子孟武伯也来问孝,孔子的答复,和答复他父亲的是两样的。 孔子说:“父母唯其疾之忧。”这句话就是说父母看到孩子生病了,那种忧愁、 担心,多么深刻,你要去体会这种心境。 孔子这个答复有多妙!这句话,我们要这样说,这个问题只有自己做了父母的 人才真能体会出来。这种情形是,自己要上班,家里钱又不够,小孩病了,坐在办 公室里,又着急,又出汗,又不敢走开,可是心里记挂着。这种心境就是“父母唯 其疾之忧”。孔子对孟武伯就是说,对父母能付出当自己孩子生病的时候,那种程 度的关心,才是孝道。 以孝治天下 这两段话都是大问题,现在我们转回来谈第一点。我们知道中国文化经常讲孝 道,尤其儒家更讲孝道。把四书五经编辑起来,加上《孝经》、《尔雅》等,汇成 一系列的总书叫十三经。《孝经》是孔子学生曾子著的,我们要研究孝道,就必须 看孔子思想系统下的这部《孝经》,《孝经》中说什么样子才是孝呢?不单是对父 母要孝,还要扩而充之大孝于天下,爱天下人,谓之大孝。为政的人以孝子之心来 为政,也就是我们所讲公务员是人民公起的道理一样的,所以后来发展下来,唐宋 以后的论调:“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一个人真能爱父母、爱家庭、爱社会,也 一定是忠臣。因为忠臣是一种情爱的发挥。假使没有基本的爱心,你说他还会对国 家民族尽忠吗?这大有问题。关于忠字有一点,是古人讲的:“慷慨捐身易,从容 就义难。”慷慨赴死是比较容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下一页

上一篇文章:论语别裁(上论) 学而第一
下一篇文章:论语别裁(上论) 八佾第三
   发表评论 | 告诉好友 | 打印此文 | 关闭窗口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 为之而震撼!--所以我永不杀…[754]
· 联合国官员吁为拯救地球 少…[736]
· 视频:遏止全球暖化的「三…[768]
· 视频: 全球气温上升6度之后…[722]
· NASA SOS[743]
 
· 佛学唯识论与精神分析学[887]
· 感染当下大家庭的温暖、光…[1075]
· 度己度人度生灵度亡灵,给…[1089]
· 舍气度之局限,得志量之恢…[1431]
· 常留三分余地与人设想[1498]
 
· 于丹《论语》心得 人生之…[934]
· 论语别裁(上论) 子罕第九[11908]
· 论语别裁(上论) 泰伯第八[11695]
· 论语别裁(上论) 述而第七[12125]
· 论语别裁(上论) 雍也第六[3388]
网友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查看关于此文章的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