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滋神沐灵苑 >> 文章 >> 出路的探索 >> 思辩 >> 正文
论语别裁(上论) 为政第二     
论语别裁(上论) 为政第二
[ 作者:南怀瑾 | 转贴自:不详 | 点击数:9731 | 更新时间:2003-09-20 | 文章录入:华灵子 ]
的,过去的历史,对于人才,有三个基本的原则,便是才、 德、学。有些人的品德是天生的——品德往往大半出于天性——但没有才能。我们 知道有品德的人,可以守成,教这种人到大后方坐镇,好得很;教他设法打开一个 局面,冲出去,那他办不到,他没有这个才,他只有守成之才,没有开创之才。所 以守成之才,偏重品德。而才德两个字很难兼全的,但有一个东西可以补救,那就 是学,用学问来培养那所缺的一面。有些人虽然天生有才有德,但还是须要学问来 培养的。 讲到学问,就须两件事,一是要学,一是要问。多向人家请教,多向人家学习, 接受前人的经验,加以自己从经验中得来的,便是学问。但“学而不思则罔”,有 些人有学问,可是没有智慧的思想,那么就是迂阔疏远,变成了不切实际的“罔” 了,没有用处。如此可以作学者,像我们一样——教书,吹吹牛,不但学术界如此, 别的圈子也是一样,有学识,但没有真思想,这就是不切实际的“罔”了。 相反的,有些人“思而不学则殆”。他们有思想,有天才,但没有经过学问的 踏实锻炼,那也是非常危险的。许多人往往倚仗天才而胡作非为,自己误以为那便 是创作,结果陷于自害害人。 尤其是目前的中国青年,身受古今中外思潮的交流、撞击,思想的彷徨与矛盾, 情绪的郁闷与烦躁,充分显示出时代性的紊乱和不安,因此形成了青少年们的病态 心理。而代表上一代的老辈子人物,悲叹穷庐,伤感“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大有日暮途穷,不可一日的忧虑;其实童稚无知,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来到人间, 宛如一张白纸,染之朱则赤,染之墨则黑,结果因为父母的主观观念——“望子成 龙,望女成凤。”涂涂抹抹,使他们成了五光十色,烂污一片,不是把他们逼成了 书呆子,就是把他们逼成太保,还不是真的太保。我经常说,真太保是创造历史的 人才。所以老一辈人的思想,无论是做父母的,当教师的,或者领导人的,都应该 先要有一番自我教育才行。尤其是搞教育、领导文化思想的,更不能不清楚这个问 题。 所以青少年教育的问题,首先要注意他们的幻想,因为幻想就是学问的基础。 据我的研究,无论古今中外,每一个人学问、事业的基础,都是建立在少年时期的 这一段,从少年时期的这一段,从少年的个性就可以看到中年老年的成果。一个人 的一生,也只是把少年时期的理想加上学问的培养而已,到了中年的事业就是少年 理想的发挥,晚年就回忆自己中少年那一段的成果。所以我说历史文化,无论中外, 永远年轻,永远只有三十岁,没有五千年,为什么呢?人的聪明智慧都在四十岁以 前发挥,就是从科学方面也可以看到,四十岁以后,就难得有新的发明,每个人的 成就都在十几岁到二三十岁这个阶段,人类在这一段时间的成果,累积起来,就变 成文化历史。人类的脑子长到完全成熟的时候,正在五六十岁,可是他大半像萍果 一样,就此落地了。所以人类智慧永远在这三四十的阶段作接力赛,永远以二三十 年的经验接下去,结果上下五千年历史,只有二三十年的经验而已。所以人类基本 问题没有解决。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宇宙从哪里来的?人生究竟如何?还是没有绝 对的答案。因此,有了思想,还要力学。上面所说,有了学问而没有思想则“罔”, 没有用处;相反的,有了思想就要学问来培养,如青少年们,天才奔放,但不力学, 就像美国有些青少年一样,由吸毒而裸奔,以后还不知道玩出什么花样。所以思想 没有学问去培养,则“殆”,危险。 异端与偏激 接着下来是: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这是一个问题了。我们知道,“异”就是特别的,“端”也就是另外一头。但 在宋儒以后,“异端”两字,就用来专指佛、道两家,宋以前则没有这种肯定的说 法。 讲到这里,顺便提到一个问题:现在世界上流行一个名词——汉学。欧美各国 讲中国学问,都称之为“汉学”,这是世界通称,成了习惯,已经没办法更正了。 事实上这个观念是错误的。在我们中国文化中所称的汉学,是指汉儒的作学问,注 重于训诂。所谓“训诂”,就是对于文字的考据,研究一个字作什么解说,为什么 这样写?不过汉学很讨厌,他们有时候为了一个字,可以写十多万字的文章,所以 我们研究这一方面的书,也是令人头大的。但是古人所谓博士学位——我们现在的 博士也是这样——往往凭藉这些专深的研究,可以作一百多万字的文章,这就是训 诂之学。后来发展为考据,就是对于书本上的某一句话,研究他是真的或是假的。 这些学问,为了一个题目,或某一观念也可写百多万字。总之,汉儒就是训诂考据 之学;在中国文化上叫“汉学”,意思是汉儒作的学问。汉学自汉武帝开始,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下一页

上一篇文章:论语别裁(上论) 学而第一
下一篇文章:论语别裁(上论) 八佾第三
   发表评论 | 告诉好友 | 打印此文 | 关闭窗口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 为之而震撼!--所以我永不杀…[754]
· 联合国官员吁为拯救地球 少…[736]
· 视频:遏止全球暖化的「三…[768]
· 视频: 全球气温上升6度之后…[722]
· NASA SOS[743]
 
· 佛学唯识论与精神分析学[887]
· 感染当下大家庭的温暖、光…[1075]
· 度己度人度生灵度亡灵,给…[1089]
· 舍气度之局限,得志量之恢…[1431]
· 常留三分余地与人设想[1498]
 
· 于丹《论语》心得 人生之…[934]
· 论语别裁(上论) 子罕第九[11908]
· 论语别裁(上论) 泰伯第八[11695]
· 论语别裁(上论) 述而第七[12125]
· 论语别裁(上论) 雍也第六[3388]
网友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查看关于此文章的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