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问的经验,要放在《为政》篇里。这经验太重要了,本来为政
就是须要人生的经验。
在世界上有两个东西是没有办法实验的,就是政治和军事。这两个东西,包罗
万象,变动不居。从历史上看,古今中外的政治,专制、君主、民主、集体,究竟
哪样好?谁能下得了这个结论?尤其现代的中国,几十年来,西方的什么思想文化,
都搬到中国这个舞台上来玩过,结果如何呢?所以为政的人是要了解人生,要有经
验,要多去体会。因此孔子将自己的经验讲出来,编到《为政》这一篇,就是暗示
一般从政者,本身的修养以及作人做事的艰难,并不简单,要效法他这个精神,在
工作上去体会、了解它,才把这一段编到《为政》中来。
从上面几段,我们得到一个结论:不管是为政或做事,是要靠人生经验的累积。
而人生经验累积成什么东西呢?简单的四个字——“人情世故”。
讲到人情世故,中国人现在往往把这个名词用反了,这是很坏的事。如果说
“这家伙太世故了!”便是骂人。尤其外国人批评中国人,几年前在《中央日报》
我就看到这样的文章,说中国人什么都好,就是太重人情了。这里一般年轻人的反
应,认为这个外国人的文章写得非常透彻,我说你们不要认为外国人在中国留学两
三年,就能懂中国文化,那你们都是干什么的?几十年的饭是白吃了。中国文化一
直在讲人情,所谓“人情”,不是过年过节的时候,提着一只火腿,前街送到后巷,
左邻送到右舍,在外面送来送去地转了个把月,说不定又转回来物归原主了。这只
是情礼的象征,中国文化所讲的“人情”是指人与人之间的性情。人情这两个字,
现在解释起来,包括了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等等学问都在内,也就
是人与人之间融洽相处的感情。
“世故”就是透彻了解事物,懂得过去、现在、未来。“故”就是事情,“世
故”就是世界上这些事情,要懂得人,要懂得事,就叫做人情世故。但现在反用了
以后,所谓这家伙太“世故”,就是“滑头”的别名;“人情”则变成拍马屁的代
用词了。就这样把中国文化完全搞错了,尤其是外国人写的更不对。
为政以“德”为本,再以学来培育“诗”的温柔敦厚精神,是不是就具备了为
政的条件了?不然!不然!就好像一个军人,把中外古今的军事思想理论都翻遍了,
但是连枪怎么放都不会,二等兵上等兵是怎么回事也不晓得,这等人充其量只能当
个参谋,绝对不能带兵上战场的。所以《论语》行文的气势,轻轻一转,把孔子的
简略自传编进来了。也就是告诉我们,为政的道理就是要真正能多懂得人情世故。
我曾讲过,世界上所有的政治思想归纳起来,最简单扼要的,不外中国的四个
字——“安居乐业”。所有政治的理想、理论,都没超过这四个字的范围;都不外
是使人如何能安居,如何能乐业。同时我们在乡下也到处可以看到“风调雨顺,国
泰民安。”这八个字,现代一般人看来,是非常陈旧的老古董。可是古今中外历史
上,如果能够真正达到这八个字的境界,对任何国家、任何民族、任何时代来说,
无论是什么政治理想都达到了。而这些老古董,就是透彻了人情世故所产生的政治
哲学思想。
车上的一课
接下来,根据我们全篇连贯起来的观念,似乎有了问题了,因为下面接着是说: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
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
以礼。
如此一节,我们不要看宋儒这样的一圈,就把它圈断了;这是后人圈的,是不
对的,上加一圈,下加一圈,结果就变成了教条。其实它是连贯的,也就是前面
“为政以德”的引伸发挥,把中国文化里面的孝道精神,扩充到待人处世上面,中
国自古以来、大政治家的出入不苟的胸襟,就是根据这一点培养出来的。
现在我们先对文字作一了解,孟懿子不一定是孔子的学生,而是介于学生与朋
友之间的关系,他是鲁国的大夫。当时的“大夫”,当然不是现代的医生,而是一
个相当高的官位。勉强比,有如现在的内阁官员之流,通称作“大夫”。“大夫”
是官阶,不是官职。中国这些官阶职务,历代都有变动的。我们要了解中国历代政
治形态的变迁,必须读“十通”或“三通”——通志、通献、通考。里面不仅包括
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官职的演变、一切的演变,乃至现代研究三民主义思想,
国父为什么采用了五权分立制度,都与“三通”、“十通”的文化有绝对的关系。
这是讲到孟懿子的职位,顺便提到的。
既然孟懿子是这样一位人物,以当时孔子的立场来讲,这一段问答,到底是孔
子做鲁国司寇以前,或以后说的,就很难考证了。孔子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