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滋神沐灵苑 >> 文章 >> 出路的探索 >> 思辩 >> 正文
论语别裁(上论) 为政第二     
论语别裁(上论) 为政第二
[ 作者:南怀瑾 | 转贴自:不详 | 点击数:9734 | 更新时间:2003-09-20 | 文章录入:华灵子 ]
分 类的科学来作博士论文,起码可以写他两百万字不成问题。但是我国古代文化喜欢 简单,所以几百字的文章就解决了。 苏轼在这篇文章中说,社会上天生有智、辩、勇、力这四种人,他认为这一类 的人好役人——坐着吃人家的——无法役于人。如果我们用社会学来研究,社会上 有许多人是这样的,用头脑非常能干,叫他用劳力就不行,有些人叫他用头脑就像 要他的命,要他做劳力就蛮好。但有些人有力去打架,力气好得很,要他做工,做 三个小时就做不下去了。所以研究社会、研究政治,要多观察人,然后再读有关的 书,才有道理。又像许多人有智,这个智是聪明才智;有许多人有辩术,专门用手 段,不走正道,走异端,打鬼主意第一流,正当方法想不出来。但是不要忘了,他 也是一个人才,就看老板怎么用他,这就是所谓会不会用人了。所以智与辩看起来 是一样,聪明的人做事一定有方法,但是正反两面的方法不能相违。勇与力看起来 似乎也是一样,但是勇敢的人不一定有力气,而个子高大孔武有力的人,教他去前 方打仗、为国牺牲,他怕死了不干,这是有力没有勇。因此苏东坡说智、辩、勇、 力四种人,往往需要人家养他,不能自立。不过依恃人家,攀龙附凤,也可以立大 功,成大业,教他一个人干,就没有办法。 所以到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焚书坑儒,不养士了,这些人就走向民间去,结 果怎样呢?反了!后来到了汉朝的时候,对这种士怎么办呢?到汉武帝时代,就是 中国选举制度的开始,那个时代的选举,当然不像现代的由人民去投票——这是西 方式的选举。中国式古老时代的选举,是由地方官参考舆论,把地方上公认是贤、 良、方、正的人选出来,(以现代名词而言,是人才的分类,贤是贤,良是良,方 是方,正是正,不要混为一谈,这是四个范围。)称为孝廉。(中国文化以孝治天 下,所以称孝廉。到清朝时,考取了举人,还是用孝廉公这个名称,那是沿用汉朝 的。)汉朝实行这样的选举制度,就取代了战国时养士的制度,所以汉朝四百年天 下,就可以定下来,到隋朝又开创以文章取士的考试办法。到唐太宗统一天下以后, 正式以汉朝地方选举的精神,采用了隋朝考试取士的方法,综合起来产生了唐朝考 选进士的制度。所谓进士,就是将民间有才具的知识分子,提拔出来,进为国士的 意思。那时候考的秀才不是清代的秀才,清代的秀才是考试阶级的一个名称,秀才 再考举人,举人再考进士,进士第一名是状元。唐代的秀才,也便是进士的通称, 凡是学问好的、优秀的,都称秀才。 天下英雄入彀中 唐太宗创办了考试制度,录取了天下才人名士以后,站在最高的台上,接受第 一次录取者朝见之后,忍不住得意的微笑道:“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他的意思 是说,你看我这一玩,天下的英雄都自动来钻进我的掌握中,再不会去造反了。有 功名给你,有官给你做,只要你有本事,尽管来嘛!这是唐太宗的得意之处。苏轼 也说,建立了考试制度以后,就等于六国时候的“养士”,所以他认为养士是很重 要的事。以现在的观点来说,就是智、辩、勇、力分子没有安排很好的出路,没有 很好的归宿,就是社会的大问题,也是政治的大问题。但是如何使他们得其养,又 是个问题。起用也是养,退休也是养。讲到养,我们要想到前面所讲的,犬马也有 所养呀!不是说有饭吃就得养了,仅仅这样是养不了的。智辩勇力之士,有时候并 不一定为了吃饭。天生爱捣乱的人,如果没有机会给他捣乱,他好像活不下去,若 不要他捣乱,就得把他引入正途,这就是为政教化的道理。 解释了半天,“异端”就是走特殊思想,不走正路的,走偏道,而偏道中还想 出特别花样。但是,异端有没有用处?但是有用处的。举个例子来说,汉朝平定天 下,汉高祖说,我不过得到几个人而已。他是指张良、萧何、陈平等,尤其是陈平 这个人,在历史上也是有名的六出奇计,他只为汉高祖提过六个建议,还是秘密的 建议,后世从历史上知道内容的也只有五次,另外一次到底是什么花样,直到现在 无法确定。 所谓奇计者,就是古怪的、特殊的。我们读了历史也就知道,异端不能乱用, 还要以德业为基础,异端多半走入术的路子,术就是方法、权术。权术没有德业为 基础,就要不得。所以我们再看历史,《史记》记载很清楚,陈平六出奇计,帮助 汉高祖统一天下,但是陈平说了一个预言,他的后代不会太好。 人家问他什么原因,他说他喜欢用阴谋,他说:“阴谋者,道家之所忌也。” 为天道所忌。果然汉高祖封给他的国,到他孙子手里就亡,他也早知难逃自取灭亡 之道。 这个道理,是说明孔子所说的“异端”,并不是宋儒所指佛道两家而言的异端, 而是走偏道,喜欢走特殊路子钻牛角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下一页

上一篇文章:论语别裁(上论) 学而第一
下一篇文章:论语别裁(上论) 八佾第三
   发表评论 | 告诉好友 | 打印此文 | 关闭窗口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 为之而震撼!--所以我永不杀…[754]
· 联合国官员吁为拯救地球 少…[736]
· 视频:遏止全球暖化的「三…[768]
· 视频: 全球气温上升6度之后…[722]
· NASA SOS[743]
 
· 佛学唯识论与精神分析学[887]
· 感染当下大家庭的温暖、光…[1075]
· 度己度人度生灵度亡灵,给…[1089]
· 舍气度之局限,得志量之恢…[1431]
· 常留三分余地与人设想[1498]
 
· 于丹《论语》心得 人生之…[934]
· 论语别裁(上论) 子罕第九[11908]
· 论语别裁(上论) 泰伯第八[11695]
· 论语别裁(上论) 述而第七[12125]
· 论语别裁(上论) 雍也第六[3388]
网友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查看关于此文章的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