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滋神沐灵苑 >> 文章 >> 出路的探索 >> 思辩 >> 正文
论语别裁(上论) 为政第二     
论语别裁(上论) 为政第二
[ 作者:南怀瑾 | 转贴自:不详 | 点击数:9733 | 更新时间:2003-09-20 | 文章录入:华灵子 ]
有 “五经博士”,就是四书五经等书中,通了一经的就是“博士”,所以中国有博士 这个尊称,也是从汉朝开始的。所谓博士,就是专家。如《诗经》博士,就是《诗 经》的专家。到了唐代以后,就慢慢注重文学了,因为几百年训诂考据下来,也整 理得差不多了。 到了宋代,当时有所谓五大儒者,包括了朱熹等五个人,他们提倡新的观念, 自认为孔孟以后继承无人,儒家的学问断了,到他们手里才接上去。这中间相隔差 不多一千多年,不知道他们在哪里碰到孔子和孟子,就一下子得了秘传一样,把学 说接上去了,这是宋儒很奇怪的观念。然后他们就批评各家都不对,创了所谓理学。 不过有一点要注意,我们现在的思想界中,理学仍然非常流行,有一派自称新理学, 讲儒学的学问。但很遗憾,他们还不成体系,仍旧不伦不类的。至于宋儒的理学家, 专门讲心性之学,他们所讲的孔孟心性之学,实际上是从哪里来的呢?一半是佛家 来的,一半是拿道家的东西,换汤不换药地转到儒家来的。所以,我不大同意宋儒。 对于宋儒的理学,我也曾花了很大的工夫去研究,发现了这一点,就不同意他们。 一个人借了张家的东西用,没有关系,可以告诉老李,这是向张家借来的,一点不 为过。可是借了张家的东西,冒为己有充面子,还转过头来骂张家,就没道理了。 宋儒们借了佛道两家的学问,来解释儒家的心性之学,一方面又批驳佛道。其结果 不止如此而已,从宋儒一直下来,历代的这一派理学,弄到后来使孔孟学说被人打 倒,受人批评,宋儒真要负百分之百的责任。以后经过宋、元、明、清四朝,都在 宋儒的理学范围中转圈圈,是不是阐扬孔子的真义,很难下一定论。有一本《四朝 学案》,是讲宋、元、明、清几百年来儒家心性之学的。尤其到了明朝末年,理学 非常盛行,所以清朝入关的时候,很多人对明儒的理学非常愤慨,认为明儒提倡理 学的结果是:“平时静坐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指责理学对国家天下一点都 没有用。平常讲道德、讲学问,正襟危坐谈心性,到了国家有大难的时候——“临 危一死报君王”一死了之,如此而已。不过话说回来,能够做到“临危一死报君王” 已经很不容易了,但对于真正儒家的为政之道而言,未免太离谱了。因此,清初一 般学者,对于此高谈心性、无补时艰的理学相当反感。最著名的如顾亭林、李二曲、 王船山、傅青主这一些人,也绝不投降满清,而致力反清复明的工作。后来中国社 会帮会中的洪帮,现在又叫洪门,就是他们当时的地下组织,是士大夫没有办法了, 转到地下去的,洪门首先是在台湾由郑成功他们组织,一直影响到陕西,都是他们 的活动范围,所谓天地会等等,都由洪门后来的分衍而来。 清初顾亭林这些人,既不同意宋明儒者的空谈,于是回过头来作学问,再走考 据的路子,叫作“朴学”,因此也有称之为汉学的。我们身为中国人,必须要了解 “汉学”这个名称是这样来的。外国人研究中国的学问也称汉学,是指中国学问。 古书上所指的汉学,是偏重于考证的学问,这是顺便介绍的。 我们为什么引出了这个问题呢?就是为了孔子这句话:“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自宋朝以后,八百年来,一提到异端,一般人都认为专指佛道两家。这句话不要搞 错了,在孔子当时,没有佛家,也没有道家,在当时儒道不分家的。以儒、佛、道 三家的文化,作为中国文化中心,是唐代以后的事,所以认为《论语》中异端两个 字,是专指佛道而言,则是错误的观念。 现在我们回转来研究,什么叫“异端”呢?这在文字上解释非常简单。“端” 就是两头,尖端,两边的头,或多边的头谓之“端”。“异端”是走极端偏向的路 线,不走中道的。不但不走中道,而且还标新立异,特别从事怪异的思想。关于这 一点我们如果用现代的思想问题和心理学来研究,也可以说一般的人,大都是喜欢 异端的,每个人都有爱好标新立异的天性。 由养士到考试大家有机会可以读一篇文章,对于处世大有助益,这篇文章简称 《论养士》,苏东坡作的。这篇文章在中国的政治思想——政治哲学领域中,占了 重要的地位,尤其是研究政治与社会的人不能不看。这篇文章很有意义,它提出了 一个原则,讲得非常有道理。 “养士”这个名称,出在战国时代,当时书籍不如现在普及,也没有考试制度, 一般平民有了知识,就依靠权贵人家求出路,到他们家里作宾客。过去叫宾客,现 在的名称等于“随员”;从唐代到清代叫“幕府”。像曾国藩,不少有本领的人, 都在他的幕府里——等于现在的研究室、参谋团、秘书室。现在也有称作幕僚。 “六国的养士”就是这样的情形。 那时养士,养些什么人呢?苏轼指出的分类是智、辩、勇、力四种人;实际上 也可说只是两种人,一种用头脑,一种用体力。讨论这四种人,如果以现代职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下一页

上一篇文章:论语别裁(上论) 学而第一
下一篇文章:论语别裁(上论) 八佾第三
   发表评论 | 告诉好友 | 打印此文 | 关闭窗口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 为之而震撼!--所以我永不杀…[754]
· 联合国官员吁为拯救地球 少…[736]
· 视频:遏止全球暖化的「三…[768]
· 视频: 全球气温上升6度之后…[722]
· NASA SOS[743]
 
· 佛学唯识论与精神分析学[887]
· 感染当下大家庭的温暖、光…[1075]
· 度己度人度生灵度亡灵,给…[1089]
· 舍气度之局限,得志量之恢…[1431]
· 常留三分余地与人设想[1498]
 
· 于丹《论语》心得 人生之…[934]
· 论语别裁(上论) 子罕第九[11908]
· 论语别裁(上论) 泰伯第八[11695]
· 论语别裁(上论) 述而第七[12125]
· 论语别裁(上论) 雍也第六[3388]
网友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查看关于此文章的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