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滋神沐灵苑 >> 文章 >> 出路的探索 >> 思辩 >> 正文
论语别裁(上论) 为政第二     
论语别裁(上论) 为政第二
[ 作者:南怀瑾 | 转贴自:不详 | 点击数:9725 | 更新时间:2003-09-20 | 文章录入:华灵子 ]
,职业分类的科学,这些是从外国来的。而我们的《人物志》,却更好, 是真正的“人事管理”、“职业分类”,指出哪些人归哪一类。有些人是事业型的, 有些人绝对不是事业型的,不要安排错了,有的人有学问,不一定有才能,有些人 有才能不一定有品德,有学问又有才能又有品德的人,是第一流的人,这种人才不 多。 以前有一位老朋友,读书不多,但他从人生经验中,得来几句话,蛮有意思, 他说:“上等人,有本事没有脾气;中等人,有本事也有脾气;末等人,没有本事 而脾气却大。”这可以说是名言,也是他的学问。所以各位立身处世,就要知道, 有的人有学问,往往会有脾气,就要对他容忍,用他的长处——学问,不计较他的 短处——脾气。他发脾气不是对你有恶意,而是他自己的毛病,本来也就是他的短 处,与你何关?你要讲孝道,在君道上你要爱护他,尊重他。我有些学生,有时也 大光其火,我不理他,后来他和我谈话,道歉一番,我便问他要谈的正题是什么? 先不要发脾气,只谈正题,谈完了再让你发脾气。他就笑了。 第二部应该研究的书是什么呢?就是黄石公传给张良的《素书》,这一部书很 难说确是伪书,但它也的确是中国文化的结晶。对于为人处世及认识人物的道理, 有很深的哲学见解,也可以说是看相的书,他并不是说眉毛长的如何,鼻子长的怎 样,它没有这一套,是真正相法。眉毛、鼻子、眼睛都不看的,大概都看这个人处 世的态度和条理。孟子也喜欢看相,不过他没有挂牌,他是注意人家的眼神,光明 正大的人眼神一定很端正;喜欢向上看的人一定很傲慢;喜欢下看的人会动心思; 喜欢斜视的人,至少他的心理上有问题。这是看相当中的眼神,是孟子看相的一科, 也可说是看相当中的“眼科”吧! 孔子观察人谈原则。“视其所以”——看他的目的是什么?“观其所由”—— 知道他的来源、动机,以法理的观点来说,就是看他的犯意,刑法上某些案子是要 有了犯意才算犯罪,过去中国人不大打官司,喜欢打官司的叫作讼棍。曾经有这样 一个故事,有人被控用刀杀人,这是有罪的,要偿命的。有讼棍要被告一千两银子, 包可无罪。被告为了保命,就是上当受骗,也只好出这一千两银子了。而那个讼棍 得了银子,将送出去的公文抽回来,将“用刀杀人”的“用”字,轻轻加了一笔, 变成“甩”字,于是“甩”刀杀人,没有犯意,是无罪的。 还有满清时候,祭孔大典,凡是参加的人,是不得在祭典中东张西望,或转头 回身说话的,否则就犯了“大不敬”,重则杀头,轻则坐牢,至少是免职永不录用。 有一次,一位督抚率领部属祭孔,在部属中同僚有隙,某甲到皇帝面前,告某乙在 祭典中回头说话,于是皇帝下命令督抚查明这件事。督抚一接到圣旨,惶恐得不得 了,最后从部属中,找来了平日最讨厌的讼棍,被敲了八千两银子,一千两银子买 一个字,讼棍还说白送了一个字,共有九个字:“臣位列前茅,不敢反顾。”这样 答复上去,不但没有事,那个原告,也不敢顶上去了。因为追究下去,你自己如果 规规矩矩不转头,又怎么知道被告转了头呢?有罪大家有罪嘛!一件要杀大官们脑 袋的大案,就这样由讼棍用九个字,轻轻地平息下去了。 李陵答苏武书中所谓“刀笔之吏,弄其文墨。”从政的人,都要了解这一点, 公事办久了,从政久了,法律熟了,专门在笔杆上做工夫,害死人杀死人,比刀都 厉害。所以讲到这里,要“视其所以”,看他的动机、目的。“观其所由”,看他 的来源,整个行动的经过。“察其所安”,再看看他平常作人是安于什么?能不能 安于现实。譬如有些人就很难安,有一位七十多岁的朋友,已满头白发了,读书人, 学问蛮好。刚刚退休,太太过世了,在生活上打牌没有兴趣,书法好但没兴趣写字, 读书人本可看书,但是拿到书,就想睡觉,躺下来又睡不着——讲到这里,请青年 朋友们注意,老年人很可怜,有几件事是相反的:坐着想睡,躺下来却睡不着。哭 起来没有眼泪,笑起来把眼泪笑出来了。讲现在的事,当面讲当面忘,对过去的事, 连小时候的都记得起来。讲他好话听不见,骂他的话马上听到了。这是老年人的惨 状——因为他太无聊、寂寞,事事无兴趣,只好交了个女朋友,我劝他不必结婚了。 他这种现象,就是老年人的无所安,心不能安,这是老年人,但是年轻人也一样。 这是心理上的问题,一个人作学问修养,如果平常无所安顿之处,就大有问题。有 些人有工作时,精神很好;没有工作时,就心不能安,可见安其心之难。 孔子以这三点观察人,所以他说“人焉叟哉!人焉叟哉!”这个叟是有所逃避 的意思。以“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这三个要点来观察人,就没什么 可逃避的了。看任何一个人作人处世,他的目的何在?他的做法怎样?(前者属思 想方面,后面属行为方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下一页

上一篇文章:论语别裁(上论) 学而第一
下一篇文章:论语别裁(上论) 八佾第三
   发表评论 | 告诉好友 | 打印此文 | 关闭窗口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 为之而震撼!--所以我永不杀…[754]
· 联合国官员吁为拯救地球 少…[736]
· 视频:遏止全球暖化的「三…[768]
· 视频: 全球气温上升6度之后…[722]
· NASA SOS[743]
 
· 佛学唯识论与精神分析学[887]
· 感染当下大家庭的温暖、光…[1075]
· 度己度人度生灵度亡灵,给…[1089]
· 舍气度之局限,得志量之恢…[1431]
· 常留三分余地与人设想[1498]
 
· 于丹《论语》心得 人生之…[934]
· 论语别裁(上论) 子罕第九[11908]
· 论语别裁(上论) 泰伯第八[11695]
· 论语别裁(上论) 述而第七[12125]
· 论语别裁(上论) 雍也第六[3388]
网友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查看关于此文章的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