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滋神沐灵苑 >> 文章 >> 出路的探索 >> 思辩 >> 正文
论语别裁(上论) 子罕第九       
论语别裁(上论) 子罕第九
[ 作者:南怀瑾 | 转贴自:不详 | 点击数:11900 | 更新时间:2003-09-20 | 文章录入:华灵子 ]
谓“聪明”是头脑好,耳聪目明,反应很快就是聪明,是后天的;而智慧是先天 的,不靠后天的反应,天分中本自具有的灵明,这就叫智慧。他们考虑梵文中这个 字有五种意义,智慧不能完全代表出来,所以干脆不翻,音译过来成“般若”。这 里孔子说的“知者不惑”的“知”,也等于佛学中智慧的“智”,而不是聪明。真 正有智慧的人,什么事情一到手上,就清楚了,不会迷惑。“仁者不忧”,真正有 仁心的人,不会受环境动摇,没有忧烦。“勇者不惧”,真正大勇的人,没有什么 可怕的。但真正的仁和勇,都与大智慧并存的。 圣人之道与才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 与权。 这是作人做事最要注意的事。讲到这种人生的经验,孔子真是圣者,实在了不 起。他说有些人可以同学,年轻做朋友蛮好,但没有办法和他同走一条道路,不一 定能共事业。假如有一个事业,认为是好朋友,拉在一起做,往往后来朋友变成冤 家,真不划算,如不共事业,还是好朋友,多圆满!朋友是难得,结果变成冤家, 等于离婚一样,该多痛苦?所以汉光武找严子陵,而严子陵始终不干,始终和皇帝 是好朋友,多舒服!如果他作了汉光武的官,最后历史的记载,两人有没有这光荣 史迹,就不知道了。“可与适道,未可与立。”有些人可以共赴事业,但是没有办 法共同建立一个东西,无法创业。我们经历了几十年的人生,再回过来看这节书, 真感到孔子的了不起。明太祖朱元璋。最初尊孔子,反对孟子,把圣庙里孟子的牌 位丢掉,说孟子没什么了不起。后来观念转变,翻开孟子一看,读到孟子说“天将 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那一段,他又立即认为孟子真是圣人, 恢复了孟子在圣庙的牌位。这就是说明要人生的经验多了,才体会得出圣贤之言的 可贵。“可与立,未可与权。”有些人可以共同创业,但不能给他权力,无法和他 共同权变。这在历史上很多故事中可以看到,有些人学问、道德都不错,作别人的 高级干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也不错,但权力一集中到他手里,他自己会害了自己, 就坏了。譬如现代史中的袁世凯,和曹操差不多,是乱世奸雄,治世未必能。如果 一个人大权在手,又有道德学问的修养,把权力看成非常平淡,那就高明了。 赞元禅师与王安石 再说,由“可与共学”到“未可与权”这三句话,我们可以借用宋代蒋山赞元 禅师对王安石说的话,作为更进一层的了解。王安石与赞元禅师交情犹如兄弟,一 个出家当了和尚,一个作了宰相,王安石每个月都要写信给赞元,而赞元始终不打 开来看。有一天王安石问他能不能学道,赞元禅师说:“你只有一个条件可以学道。 但有三个障碍永远去不了,只好再等一世,来生再说学道的事吧!”王安石听了很 不痛快,要他说明。他便说,你“秉气刚大,世缘深。”你的气大,又热心于人世 的功名事业,成功与失败,没有绝对的把握,你心里永远不会平静,哪里能够学道 呢?并且你脾气大,又容易发怒。作学问,重理解,对学道来说,是“所知障”, 你有这三个大毛病,怎么可以学道?不过,不大重视名利,而且生活习惯很淡泊, 很像一个苦行僧,只有这一点比较近道而已。所以说你可以先研究修道的理论,等 来生再说吧!我们看了这一段对话,再研究一下王安石的一生与宋神宗时代历史上 的成败得失,便可以了解孔子所说的这三句话的份量了。 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 远之有? 孔子所引用这四句古诗,用得很妙。“唐棣”是一种植物,像栗子一样,台湾 也有栗子,五月间开白色的花。这诗上说到看见唐棣开的花朵,好像是反偏在一面 的情形,因此引起一时的感想,了解任何一件事物,都有正反两面。有些事所以一 时看不清楚,都是因为它太亲近,反而使自己受到蒙蔽,其实,道理就在你的面前, 就像在你家里一样,只要多多精思,就可以知道是自家本有的。所谓“祸患常积于 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便是此意。唐棣之花的四句诗,它包含有两个意思。第 一是说前面有一朵花,真是好看,可惜偏向了一点。第二是映射偏差的过失,是由 自己不注意去深思所致。作事业或作人,最容易出错的地方,就是不太注意最浅近 之处和偏信最亲近的人。由人生的经验以至历史上的教训,我们便可知道,一个人 的失败,整垮你的不是敌人,往往是你左右最亲信的人。也不是左右的人有意整垮 你,而是他无意犯一个错误或太多的错误,结果却帮忙你拆垮了台。所以人最不容 易看清楚的,是自己同室的人和最亲近的事。好像我们戴眼镜,可以看见外面的事, 往往忘记了自己的眼镜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下一页

上一篇文章:论语别裁(上论) 泰伯第八
下一篇文章:精神生活的哲学
   发表评论 | 告诉好友 | 打印此文 | 关闭窗口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 为之而震撼!--所以我永不杀…[754]
· 联合国官员吁为拯救地球 少…[736]
· 视频:遏止全球暖化的「三…[768]
· 视频: 全球气温上升6度之后…[722]
· NASA SOS[743]
 
· 佛学唯识论与精神分析学[887]
· 感染当下大家庭的温暖、光…[1075]
· 度己度人度生灵度亡灵,给…[1089]
· 舍气度之局限,得志量之恢…[1431]
· 常留三分余地与人设想[1498]
 
· 于丹《论语》心得 人生之…[934]
· 论语别裁(上论) 泰伯第八[11687]
· 论语别裁(上论) 述而第七[12115]
· 论语别裁(上论) 雍也第六[3385]
· 论语别裁(上论) 公冶长第五…[10568]
网友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查看关于此文章的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