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
道孔子思想的中心是仁,但这里又说孔子很少讲仁;再说《论语》第四篇就是《里
仁》,全篇都是有关仁的记载,这不是矛盾吗?所以我们讲《里仁》篇的时候,有
一个重点,那里所讲的只是仁的作用、仁的性质,对于“仁”本身究竟是什么,《里
仁》篇中并没有下定义。所以这里说孔子很少讲“利”,很少讲“命”,很少讲“仁”。
这三种中心问题都很难讲。现在讲到这里,我们暂时保留,因为下论讲到时,大家
可以从《论语》全书中,自己找出答案。
历史文化先驱
下面继续叙述孔子。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
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达巷是一个地名。党人的党不是现代观念的党,古代所谓党,就是地方社会的
观念。在达巷这地方有人说,伟大的孔子,有这样渊博的学问,他什么都懂,而不
是仅仅某一样的专家。这里“无所成名”的成名是指专学之名,就是不固定为某一
项学问的名家。在古代的书上常有“名家”这个名词,如对三民主义的教授,可称
为“某某先生是擅讲党义名家”。他自成为一家了,就是他的成名表达了他的专长。
在这里所说“博学而无所成名”,就是说孔子样样懂,不止是那一种学问的专
家。孔子听到了人家的这种评论,就很风趣地对他的弟子们说,这叫我抓住哪一点?
作哪一种专家好呢?我去当骑马驾车的专家好?还是当军事射箭的专家好?我还是
学驾驶吧!从字面上看,这段文章,就这样解释完了。所以这些书,我们小时候读
起来,一点味道都没有,头大得很。这有什么意思呢?老师还要我们背诵,一边背
诵一边在摇头晃脑,就是表示抗议。老师要我们背诵只好背诵,不过就是靠这个办
法,背诵以后经过几十年时间,如今一张口就念出来了。后来仔细想一想,大有道
理,他这个“执御”的驾驶人,意思是要领导文化,作一个历史时代的先驱者。所
以弟子们把他这句话记下来,是有深意的,并不是对不要紧的话都死记不忘。
礼的变态
下面是讲孔子的思想: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
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这是孔子的思想,他看到当时的时代感到悲哀。上古时候,长辈死了,丧帽是
麻做的,很考究。孔子说这虽然是古礼,但现在的人,越来越简化了,用纯麻披孝
就够了,比较节俭。孔子对丧礼也取节丧的意义,他也同意节俭、简化。中国本是
礼义之邦,古代与人相见,跪下来拜,孔子说这是礼貌,“拜下,礼也。”但现在
的人,没有行礼的诚恳,“拜乎上”,拱拱手就算了,很讨厌跪拜行礼的事,只求
自己舒服一点而偷懒,就是不诚恳。对于这一点,孔子认为敬礼的精神,须要绝对
的诚恳,这是不能改变的。所以即使是违背了时代,违背了大多数人的做法,但还
是要保持我们古礼为上,因为它内涵传统文化的精神,并非徒重外表而已。
孔子当时所处时代的情势,可以说和我们今日所处的环境是相同的。人与人之
间的礼貌,都流于形式,只重外表不重精神。甚至外表的形态上也成问题,譬如现
在的敬礼,变成纯粹的招呼,就是打个招呼而已。不但内心没有诚意,连外面的形
态姿势都是花样百出,像希特勒式的举一举手、傲慢式翘翘下巴,欧美式的哈啰、
嗨,统统出笼,洋洋大观。这个时代问题,你我都有责任,尤其是家庭教育,更不
可忽略。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这句话很容易解释,很容易懂。可是这不止是文字的问题,要在这一生中行为
修养上做到,实在很难。这里说孔子对于这四点,是绝对做到了。第一是“毋意”,
(这个“毋”与有无的“无”字通用,不过在《论语》上以及古书的否定词,多半
用这个“毋”。)这是说孔子作人处世,没有自己主观的意见,本来想这样做,假
使旁人有更好的意见,他就接受了,并不坚持自己原来的意见。第二“毋必”,他
并不要求一件事必然要做到怎样的结果。这一点也是人生哲学的修养,天下事没有
一个“必然”的,所谓我希望要做到怎样怎样,而事实往往未必。假使讲文学与哲
学合流的境界,中国人有两句名言说:“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人
生的事情,十件事常常有八九件都是不如意。而碰到不如意的事情,还无法向人诉
苦,对父母、兄弟姐妹、妻子、儿女都无法讲,这都是人生体验来的。又有两句说:
“十有九输天下事,百无一可意中人。”这也代表个人,十件事九件都失意,一百
个人当中,还找不到一个是真正的知己。这就说明了孔子深通人生的道理,事实上
“毋必”,说想必然要做到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