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滋神沐灵苑 >> 文章 >> 出路的探索 >> 思辩 >> 正文
论语别裁(上论) 子罕第九       
论语别裁(上论) 子罕第九
[ 作者:南怀瑾 | 转贴自:不详 | 点击数:11816 | 更新时间:2003-09-20 | 文章录入:华灵子 ]
在那里, 一问三不知,不表示意见的人,谁也不知他的学问多高深,实际上也许一点学问都 没有。这个道理,宋太祖赵匡胤曾经运用过。当时江南还没有平定下来,江南来的 使臣是文学家,有名的才子,南唐的徐铉,奉命出使到宋朝来。赵匡胤就考虑,在 宋朝有哪一个大臣的学问可以压倒徐铉?经过一番讨论,决定不下来,结果宋太祖 在自己卫队中,选了一个相貌堂堂的卫士,穿了外交礼服,去对付徐铉。徐铉到了 宋朝,一一表演,上自天文,下至地理、哲学、科学、文学都搬出来。而这位冒充 外交官的卫士,唯唯是应,什么都不谈。三天以后,徐铉就认为宋朝的确有人才, 以这位负责接待的先生来说,深藏不露,不知道有多大的学问。所以“吾不试,故 艺。”也可以从这第二个笑话去理解。还有第三个笑话,是拿童二树的不考试来解 释。童二树这个人,我似乎提过,是清代的画家,梅花画得很好,也是有名的理学 家、学问家,但没有参加过考试而没有功名。古代考试都很麻烦,为了防止“夹带” 要搜身。童二树在进考场时,门口的警卫要搜查他。他说国家开科取士,目的是要 甄选天下的人才,现在我来应试,却先把我当小偷看待,我的人格就首先丧失了, 那我何必参加考试?他就这样提着考篮走了。从此不参加考试,在家里读书作学问。 作学问自己用得着,然后就成大名。这是第三点解释。这些都是拿《论语》当笑话 讲的解释。 那么我们来寻求这句话的真正涵义,上面孔子刚刚讲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 事。”而下面由他的弟子琴牢说出,孔子说:“吾不试,故艺。”这样连起来看, 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的求学问,是为自己学问而学问,并不是为了要尝试什么, 并不是拿学问来作工具求取功名。秦汉以后的儒家多用孔、孟思想做敲门砖,求取 功名,这不是孔子的精神。孔子因为是为自己作学问,不以学问作功名富贵的尝试 工具,所以他的学问,到达最高的艺术境界。我们现在读书,进学校是为了将来求 职业,为了前途,所以书读得没有艺术境界,很痛苦。过去我们读书,像我个人, 喜欢研究佛学,喜欢研究禅。在当时来说,是开倒车,没有人理的古董,但是我喜 欢,有兴趣,爱学什么就学什么。若是让我学政治、银行或经济,恐怕打死我也学 不好,说不定圈圈都会画错,一万元多一个圈就是十万元。谁知道当年所走的冷门, 几十年后的今天都变成这么热门,真是我想不到的。那当年为什么求这个学问?为 自己作,没人要求,只是自己兴趣所在,非做不可。因为这样,才没有条件,没有 限制,也不考虑这一套东西学了能不能混饭吃。没有饭吃喝稀饭,没有稀饭还有西 北风,谁管它那么多!必须有这个精神,才能深入,才能称为学问,所以“吾不试, 故艺。”大概可由此看到一些名堂了。 下面说到孔子真正学问的修养境界: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 而竭焉。 这是孔子的真正修养,尤其是反映前面所讲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 道理。孔子说,你们以为我真正有学问吗?我老实告诉你们,我一点学问都没有, 我什么都不懂。有不曾受教育的人来问我,我实在没有东西,就他的程度所问的, 我便就我所知的答复。如果他本身很鄙俗,来问我一个问题,我的确答不出。那我 怎么办?因为没有主观,没有成见,就“叩其两端而竭焉”,反问他提出问题的动 机,就他相对思想观念的正反两面研究透了,给他一个结论。所以我没什么学问, 不是我给他答复,是他自己的意见提出来问我时,我替他整理作个结论而已。教育 本来就是这样,真正的学问修养也是这样。知识最高处就是“无知”,就是始终宁 静,没有主观,先没有一个东西存在,这是最高的学问境界。不但孔子如此,世界 上很多大宗教家、教主、哲学家,都是如此。希腊第一位哲学家——西方文化中的 孔子——苏格拉底,也和孔子一样,出身贫苦,什么都懂,行为作人也很相似于孔 子,他说:“你们把我看成有学问,真笑话!我什么都不懂。”这是真话。释迦牟 尼也讲过这样的话。他十九岁放弃了王位而出家修道,到了三十二岁开始传教,八 十一岁才死。四十九年之间,他最后自己的结论说:“我这四十九年中,没有讲过 一个字,没有说过一句话。”真理是言语文字表达不出来的。我们可以退一步说, 孔子所讲的“无知”,是俗语说的“半罐水响叮当,满罐水不响。”学问充实了以 后,自己硬是觉得不懂,真的自己感觉到没有东西嘛!空空洞洞的没有什么,这是 有学问的真正境界。如果有个人表现出自己很有学问,不必考虑,这一定是“半罐 水”。从学武的人就很容易看到,那些没练到家的人,就喜欢比画,他是筋骨发胀, 并不是故意的。而练到了家的人,站在那里好像风都会把他吹倒,打他两个耳光, 他会躲开,绝不动手。学问也是一样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下一页

上一篇文章:论语别裁(上论) 泰伯第八
下一篇文章:精神生活的哲学
   发表评论 | 告诉好友 | 打印此文 | 关闭窗口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 为之而震撼!--所以我永不杀…[746]
· 联合国官员吁为拯救地球 少…[730]
· 视频:遏止全球暖化的「三…[762]
· 视频: 全球气温上升6度之后…[717]
· NASA SOS[736]
 
· 佛学唯识论与精神分析学[880]
· 感染当下大家庭的温暖、光…[1072]
· 度己度人度生灵度亡灵,给…[1082]
· 舍气度之局限,得志量之恢…[1422]
· 常留三分余地与人设想[1492]
 
· 于丹《论语》心得 人生之…[932]
· 论语别裁(上论) 泰伯第八[11624]
· 论语别裁(上论) 述而第七[12047]
· 论语别裁(上论) 雍也第六[3370]
· 论语别裁(上论) 公冶长第五…[10518]
网友评论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查看关于此文章的所有评论